缩略图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岩波 王真真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2566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备受关注。课堂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而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的教学模式,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参与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与价值

1.1 情境教学法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具体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场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思考与探究。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池塘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通过寻找妈妈的过程,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2 情境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情境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中,知识往往以抽象的符号形式呈现,学生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使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其次,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了分析、综合、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称象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称象,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情境教学法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情境中的问题,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现状分析

2.1 情境创设的局限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存在局限性。一些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情境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下雨的情境,但这个情境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无法通过这个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简单或复杂,简单的情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而复杂的情境又会使学生陷入困境,影响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称象的情境,但这个情境过于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学生参与度的差异

不同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参与度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学生在情境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学生则表现出被动参与或不参与的情况。这种差异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些性格开朗、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些性格内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表现出被动参与或不参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参与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被边缘化。

2.3 教师角色定位的模糊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还不够清晰。部分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为主,过多地控制教学进程,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过多地控制教学进程,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而另一些教师则过于放任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目标难以达成。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过于放任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参与度的情境教学法优化策略

3.1 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元素,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情境。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创设与诗词意境相符的绘画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感受诗词的韵味;在教学记叙文时,可以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情境,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小池》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池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小池的美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情境教学相结合。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情境中的情感和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四、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情境创设的局限性、学生参与度的差异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的模糊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明确教师在情境教学中的引导者角色等优化策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倩倩.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与优化策略[J].华夏教师,2 025,(12):39-41.

[2]周嘉旻.跨学科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路径研究[J].江西教育,2025,(20):43-45.

[3]邱向.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N].科学导报,2025-06-05(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