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中段班队活动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徐秋云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华小学校

引言

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是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理解集体规则与人际关系中的责任内涵,但对责任的认知仍处于具象化、浅层化阶段。班队活动作为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形式灵活、贴近学生生活、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责任体验场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责任、践行责任。

一、小学中段班队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核心价值

(一)助力学生建立自我责任认知

班队活动能够为小学中段学生提供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自我责任认知。在班队活动中,通过设置“ 自我任务管理” “ 个人行为反思” 等环节,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活动中的角色与任务,如活动策划中的分工、活动实施中的执行、活动结束后的整理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自己的行为、学习、健康负责的重要性。

(二)促进学生形成他人责任认知

班队活动中的互动合作环节,能够帮助小学中段学生理解对他人的责任,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在小组合作式的班队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如共同编排节目、合作完成手工作品、组队开展调查等,这一过程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同伴、对小组的影响,理解“ 为他人负责” 的含义——按时完成分工任务不拖累同伴、尊重同伴的想法与建议、在同伴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

(三)强化学生的集体责任认知

班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是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意识的重要平台。在活动设计中,通过融入“ 班级建设” “ 集体荣誉” 相关主题,如“ 我的班级我维护” “ 班级文明小使者” 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班级规则制定、班级环境美化、班级问题解决等事务,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紧密联系,理解个人行为对班级形象、班级荣誉的影响。

二、小学中段班队活动中责任意识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活动目标聚焦性不足

部分小学中段班队活动对责任意识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聚焦性。活动设计往往追求形式丰富或主题多样,却未将责任意识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细化拆解,例如活动主题涵盖“ 感恩” “ 环保” “ 安全” 等多个内容,却未针对“ 对他人感恩的责任” “ 对环境守护的责任” 等具体责任维度设计针对性环节,导致责任意识培养流于表面。

(二)活动形式互动性与体验性欠缺

当前部分小学中段班队活动形式仍以“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 为主,互动性与体验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知。活动多采用“ 教师讲解 + 学生听讲” “ 观看视频 + 集体讨论” 的传统形式,学生缺乏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的机会,无法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责任履行的过程。例如,在“ 班级责任” 主题活动中,仅通过教师讲解“ 班级责任的重要性” ,而非让学生亲身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学生难以真正理解“ 责任” 的具体含义与实践方式,导致责任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转化为自觉的责任行为。

(三)活动评价与后续延伸不足

小学中段班队活动中责任意识培养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与后续延伸,难以实现责任意识的持续强化。一方面,活动评价多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面表现,如是否积极发言、是否遵守纪律,却未针对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行为进行专项评价,无法准确判断责任意识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活动结束后缺乏对责任行为的后续跟踪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责任认知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巩固,例如活动中强调“ 爱护班级环境” ,但活动后未通过长效机制督促学生践行,导致学生“ 活动中懂责任、活动后忘责任” ,无法形成稳定的责任行为习惯。

三、小学中段班队活动中责任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活动目标,聚焦责任意识培养核心

以责任意识培养为核心,细化小学中段班队活动目标,确保目标明确、具体、可落实。根据小学中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责任意识拆解为“ 自我责任” “ 他人责任” “ 集体责任” 三个核心维度,并针对每个维度设计具体的活动子目标,例如“ 自我责任” 维度可设定“ 学会管理个人学习用品,对自己的物品负责” “ 按时完成作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等子目标。同时,活动目标需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责任主题,如“ 我的书包我整理” “ 班级值日我负责” ,让学生能直观理解责任内涵,确保责任意识培养目标可感知、可实践。

(二)创新活动形式,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性

结合小学中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互动性强、体验感足的班队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责任。采用“ 情境模拟” 形式,创设与责任相关的生活情境,如“ 同伴遇到困难时该如何帮助” “ 班级物品损坏时该如何处理”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场景下的责任选择;开展“ 实践任务” 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值日、校园志愿服务、家庭劳动等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践行责任,如“ 班级图书角管理” 实践中,学生负责图书整理、借阅登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 管理责任” 的含义;引入“ 小组合作竞赛” 形式,通过小组共同完成责任主题任务,如“ 设计班级环保公约” ,让学生在协作中体会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提升责任践行的主动性。

(三)完善评价与延伸机制,强化责任意识长效培养

建立科学的活动评价机制与后续延伸机制,确保责任意识培养持续有效。在评价方面,构建“ 过程+结果” “ 自评+互评+教师评” 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责任行为表现,如是否主动承担任务、是否积极帮助同伴;结果评价侧重学生的责任认知提升,通过简单的问答、绘画(如“ 我心中的责任” 绘画)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反思与评价中深化责任认知。在后续延伸方面,建立“ 活动-生活” 衔接机制,如制定“ 班级责任公约” 并长期执行,设立“ 责任小岗位” (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监督员)让学生持续承担责任,定期开展“ 责任行为分享会” ,鼓励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的责任实践案例,通过长效机制让责任意识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实现责任意识的持续强化。

结束语

小学中段班队活动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阵地,通过明确活动目标、创新活动形式、完善评价与延伸机制,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责任、践行责任,逐步形成对自我、他人、集体的责任认知与行为习惯。责任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班主任在班队活动设计中持续探索与优化,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调整实践策略,让班队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责任意识成长的“ 沃土” 。

参考文献

[1]台春玲,邱佳.小学班队管理中的“ 教-学-评” 一体化实践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5,(02):107-109.

[2]张卫丽.基于小学主题班队活动开展关爱教育的实践策略[J].浦东教育,2024,(11):27-30.

[3]陆冰心.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开展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