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英语短视频创作和文化传播策略

作者

陈彩珍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与旅游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媒体的深入发展,以碎片化、直观化和交互为特征的英语短视频已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本课题以英语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播特性为切入点,从受众导向、渠道运作和文化匹配三个方面,探索其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创新途径,进而从受众导向、渠道运作和文化匹配三个方面研究其跨文化传播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文化传播效率,构建新型国际传播模式奠定基础。

关键词:英语;短视频创作;文化传播

5G 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不断更新,使得短视频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一门外语,以它为媒介的短视频在国际间的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英语短视频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其制作门槛低、传播迅速、受众面广,可以打破地理和语言的局限,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当今社会,国际间的交流正在由“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因此,英语短视频的制作既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又要对各民族的价值观和传播规则有深刻的认识。但是,一些英语短视频由于内容单一、文化阐释偏差、传播效果不佳,无法实现其文化传播的潜能。在这种背景下,探讨英语短视频的制作逻辑和沟通技巧,有助于提升其文化魅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一、英语短视频的创作逻辑

(一)创作的核心原则

文化传播的前提是对自身文化的准确表达。英语短视频的制作要立足于真正的文化底蕴,避免对文化元素的片面解读或刻意迎合。不管是传统风俗、价值观念还是社会现象,都应该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以保证其完整和庄严性。由于各民族对语言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误解的符号或表达。在保留其核心思想的同时,通过对语言风格和叙述节奏的调节,降低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解门槛,实现文化信息的顺畅传递[1]。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

文化内容的挖掘应兼顾深度与广度,形成多层次的内容体系。既可以呈现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建筑、服饰、饮食等显性文化符号;也可以深入解读其背后 的精神内 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隐性文化元素。要把传统文化和当代的生活联系起来, 使其具有当 代性和活力。 限制决定了其叙事需简洁高效。应该以直线叙述方式,尽量避免繁琐的剧情跳跃和背景的铺垫,在开头就把中心思想挑明。通过设置悬疑、冲突或情感共鸣点,引导受众持续观看。同时,可运用模块化叙事方式,将复杂内容拆解为独立片段,既保证单条视频的完整性,又形成内容矩阵的联动效应。

二、英语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受众画像的动态构建

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等跨文化研究框架,对目标受众的文化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 长期导 分析不同文化的不同,预测观众的感知喜好和接收门槛,从而指导作品的创 挖掘,获取不同类型观众的观看时长、互动频率、转发路径等信息,建立多维 通过对各人群的兴趣标签、活动时段、内容偏好等进行研究,确定其主要用户和潜在用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推送。与此同时,通过A/B 测试等方法,持续验证受众对不同内容形式的反馈,动态优化画像体系[2]。

例如,TikTok 上的“Chinese Home Cooking”账户一开始以川菜为主要宣传对象,根据后台统计,欧美网民对辣椒的接受度不高,而东南亚网民的参与度在40%以上。账号随即调整:增加清蒸、炖煮等清淡菜式,用东南亚常见香料替代部分调料,字幕强化“家庭共享”叙事。根据统计,东南亚地区的点击量比之前增加了 210% ,评论区“像我家味道”等共鸣言论显著增多,实现了基于动态画像的精准传播。

(二)传播渠道的矩阵化运营

根据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生态特征制定差异化运营策略。根据Youtube 的长视频和社群特性,可以推出深入的内容和系列的主题,通过频道会员、直播互动等特性来增加用户的粘度;利用TikTok 的算法推荐机制,制作节奏快、视觉冲击力强的小视频,提高曝光度;依托Instagram 的视觉社交属性,将图像和短视频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生活的文化情景;针对LinkedIn 等专业平台,侧重文化与商业、教育的结合,传递深度价值内容。建立以 “核心内容+衍生内容” 为主的分级传播机制。在以核心内容为主的同时,针对各大平台的使用者喜好,再做二次创造,构建适合多种频道的内容矩阵。与目标市场的本土创作者、KOL、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其本土资源与影响力提升传播效果。通过内容共创、账号联动等方式,将文化内容融入本土语境,增强亲和力与可信度[3]。

比如李子柒的团队,在海外布局传播矩阵,YouTube 主打10 分钟以上的田园生活长视频,配合深度文化解说;TikTok 侧重15 秒农活高光片段,如采茶、酿酒的快节奏剪辑;Instagram 则以图文结合形式展示食材细节与成品美感。通过差异化内容适配各平台特性,形成协同传播,仅YouTube 单频道订阅量便突破1700 万。

(三)文化适应与传播的平衡

在文化元素的呈现中,区分核心符号与表层符号。对具有文化精髓的核心标志,在保留原有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背景介绍和意义阐释等方法,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其内涵;针对表层符号,可根据目标文化的接受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亲和力。以“核心不变,形式可变” 为准则,寻求文化真实性和适应性的平衡。将传播视为一种意义协商过程,而不是一个单向的交流。通过评论区互动、在线调研、用户共创等方式,邀请受众参与文化意义的解读与重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尊重各种文化观点,并对有争议的信息采取公开的立场,在合理的交流中化解误会,从而建立起一种文化上的共识。同时,将用户反馈纳入内容迭代机制,实现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动态匹配。建立文化转译的中间机制,将源文化的叙事逻辑转化为目标文化可理解的叙事框架。通过寻找文化共通点作为叙事起点,以亲情、友情、奋斗等共同的话题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导入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要素。运用隐喻、类比等修辞方式,将陌生的文化概念与受众熟悉的经验相联结,降低认知难度[4]。

例如“办公室小野”在海外传播时,保留“用办公物品做饭”的核心创意(传播内核),以欧美观众所熟知的芝士、培根取代了国产影片中的“辣条”、“老干妈”(文化适应),并保留了筷子的使用和中式翻炒等招牌动作。既维持内容辨识度,又降低文化隔阂,相关视频在 YouTube 平均播放量超500 万次。

三、结束语

英语短视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型媒介形态,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现信息的迅速传输,更重要的是建立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了解。伴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媒体科技的进步,也为英语短视频的跨文化交流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探索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化传播新形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具活力的传播载体。但也要注意到,需警惕文化同质化风险,在传播中保持文化多样性,通过平等对话与互鉴,实现不同文化的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李芳.新媒体时代下英语教学短视频制作技巧[J].电视技术,2024,48(02):82-84+88.

[2]林文韵,杨田田.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大学生英语数字化叙事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报,2023,37(03):10-13.

[3]张艳翎.短视频类 App 中的英语学习资源分析及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08):18-20+30.

[4]王馨册,杨添皓,周迪生,薄红芹.新媒体背景下融入自媒体短视频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研究——以Bilibili 视频网站为例[J].英语广场,2021,(32):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