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视角下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作者

刘欣然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阿伦小学 162750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入学适应教育的要求。学校从创新的角度切入,持续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带动新生逐步适应新环境和不同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就能促使他们完成过渡。因此,教师应肩负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关注到学生在进入小学生活时身边所出现的多重变化,立足巧妙的引导方式、教育机制,站在同一高度带动他们的多维度成长与发展,最终辅助学生建立更明确的发展自信,持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解决诸多有关入学适应的问题。

一、强化行为引导,消除学生的不安全感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刚刚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安全感是十分明确的。尤其是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新的管理方式,学生更可能会遇到发展困境,拉长入学适应期。因此,实践中,学校需本着全方位认识学生的原则来进行更加真实地调研。如,关注学生之前所在幼儿园的办学理念以及环境,并且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情绪特点、学习状况,解读他们的真实想法。围绕着“实事求是”的要求,教师要侧重运用不同的方式,予以学生更大的包容,尽可能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分析学生的意愿,予以他们更多自主性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再者,教师也需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发掘他们的多种闪光点,予以学生多个维度的赞美与表扬,促使他们能建立强大的自信心,迎接小学时期的诸多挑战。关注到学生的动态性成长、变化,教师还需要针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情况进行正向反馈,真正改善以往背景之下入学难适应的问题

二、多措并举,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对于学生而言,人际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带动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更熟悉彼此,就能真正朝着健康的方向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交往观念,并且处理来自交际方面的多个问题,尤为重要。辅助学生更能与身边人建立起好的关系,就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某种程度上来看,人际交往是人生的必修课,在小学入学阶段就进行指导,就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联谊活动,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彼此认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快速地熟悉彼此,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特征有清晰认知,实现对学生不良交往行为的纠正,切实提升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集体荣誉感,培养正确交友观。

三、促成家校协作,构筑教育合力

关注学生在初入小学时的一些问题,持续调控原有背景下的引导模式,促成家校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可以说,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最重要环境。而家长是他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主体。一定情况下,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对学生的入学适应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实践中,教师也需要围绕线上、线下的诸多机制与流程,与家长建立起更加明确的联动性关系,聚焦于学生的入学适应需求进行有效调控,转化错误的方式。其中,教师要逐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并且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方法、观点等。家庭教育的推进往往需要以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为主要内容,以“认识身心、学习生活、接触新环境、培养技能”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最终推动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解决。

四、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适应

一直以来,教育改革都是保证我国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刚刚迈入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寻找适配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开展更加丰富的教学活动,就尤为重要。可以说,小学生常常难以从幼儿园所组织的一系列游戏化活动中转变过来,在面对小学中的各学科教学时,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的抵触心理或者说被动状态。因此,在刚入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进行巧妙设计、规划,让课程资源变得更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需要尽可能地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在持续性调整与转化的过程中,让他们慢慢增强适应力。同时,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也需要进行正向引导,让他们逐步缩短适应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分析小学生在入学适应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运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模式、方法进行相应指导与调控等,是提升他们入学适应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未来,广大教师仍需要进行实践性经验的总结,聚焦于学生的入学适应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基于各种方法、模式的策略的开发,增强学生适应力,达成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雅顺.幼小衔接背景下一年级入学适应能力提升的主题心理课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0):18-21.

[2]顾利国,邹春凤.蒙以养正: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开发与实施[J].小学教学研究,2024,(16):68-70.

[3]王冠华.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