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 构建课程
张欢
昆山市实验幼儿园
引言
“ 生活即教育” 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在现代学前教育发展中,幼儿园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生活教育理论促进游戏化建设,成为幼教工作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深入分析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和策略,旨在为同行提供可参考的方法和借鉴。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意义
(一)激发幼儿自主学习活力
幼儿天性活泼,对游戏有着天然的喜好。在传统教育中,游戏常被视为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游戏已被认可为提升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游戏化课程,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从而增强适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幼儿综合发展的途径
游戏化课程建设契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游戏更具吸引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全面发展。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内在潜能,为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育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在游戏化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和挑战活动,鼓励幼儿尝试不同解决方案。例如,在搭建积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建筑物,探索多种搭建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能够模拟不同社会角色,如医生、教师等,从而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设计
(一)基于日常生活的教育方案设计
在“ 生活即教育” 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把每天的生活细节纳入课程开发。结合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幼儿的好奇心,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每日生活情境,引导幼儿进行动手实践和观察。例如,设立幼儿园小菜园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孩子们每天轮流浇水、观察植物,记录生长过程。例如,小明发现萝卜叶子变黄了,教师引导他思考可能的原因并进行调整,从而增强对植物生长条件的理解。此外,开展厨艺体验活动,让幼儿参与洗菜、切水果。
(二)基于传统节日的教育方案设计
传统节日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实施生活教育的优质资源。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传统节日结合,通过营造具有节日特色的游戏场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升文化认知与理解,确保生活教育与游戏教学的有效结合。
传统节日是文化独特性的集中体现,教师可以将这类节日与创意手工相结合。例如,在春节期间,教师组织幼儿制作灯笼。同学们在手工过程中,老师讲述“ 年兽” 的故事并介绍灯笼的象征意义,以帮助幼儿理解节日的文化背景。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幼儿分组扮演不同的节日角色,如财神或龙灯舞者。小芳扮演财神,为其他小朋友派发糖果,体验分享的乐趣。
(三)基于自然现象的教育方案设计
自然界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四季的变化和二十四节气为课程设计带来了独特的教育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季节交替,体验自然现象,理解自然规律。例如,在秋季,教师带领幼儿到公园观察树叶的变化。孩子们分组收集不同种类和形状的落叶,回到教室后进行分类和记录。教师引导他们探索:为什么有的叶子变黄,而有的变红?为何不同的树种会有
不同的叶片形状?。
(四)基于民俗文化的教育方案设计
民俗文化是源于日常生活的传统传承,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其纳入游戏化课程中,扩展幼儿的文化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在端午节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学习包粽子,并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习俗。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向孩子们展示各种形状的粽子和不同的材料,并讲述粽子的由来和象征意义。在随后的包粽子模拟比赛中,小明和他的伙伴们学会了如何用粽叶包裹米饭、红枣,他们轮流操作,体验合作乐趣。
三、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运用生活教育理论的策略
(一)基于幼儿兴趣构建游戏化课程
传统教育过于侧重学术,常忽视幼儿对生活的主动探索。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教育政策开始鼓励幼儿通过自然接触和动手实践来获得生活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生活习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游戏化课程,从而在激发兴趣和积极参与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借助社会环境丰富游戏化教学
“ 社会即学校” 理念强调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在游戏化课程建设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的社会环境,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社区参观和社会现象观察,加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体验。例如,组织幼儿参观本地市场,让他们了解交易的基本概念,增强沟通技巧和责任意识。
(三)利用家庭资源增强课程互动性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或以家庭为单位的项目作业,进一步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真实感。在实践中,可以设计简单的家庭烹饪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参与准备餐食,理解食材来源及营养知识,这不仅增进亲子关系,也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四)结合节庆活动深化文化理解
节庆活动是生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传统节日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创建与节日相关的游戏和活动,例如,制作中秋灯笼或端午粽子,让幼儿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融入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培养了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引入科技手段优化学习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增强现实(AR)应用,让幼儿在课堂上观察虚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手持平板设备,对着植物模型查看其不同生长阶段,从而理解生物周期和生态系统。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互动白板进行绘画或拼图游戏,帮助幼儿通过直接操作加深对形状和颜色的认知。
结语
通过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促进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以生活为基点,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传统节日、自然现象和民俗文化等多元化的教育方案,教育者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同时提升其文化认同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借助社会、家庭资源和现代科技,课程设计得以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使学习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俞会玲. 基于游戏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博览,2024:85-87
[2] 凌美琴. 趣味游戏,在“ 乐” 中成长[J].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72-73
[3] 李妙. 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创新模式探索[J].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