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的全过程集成管理策略及风险控制实践

作者

谢颖

身份证号码:130225197504053325

关键词:EPC 总承包模式;工程造价;全过程集成管理;风险控制;协同管理;成本优

一、引言

EPC 总承包模式因责任主体单一、管理效率高、工期可控性强,成为我国大型项目主流建设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EPC 模式下总承包商统筹全流程造价,既获更大自主权,也面临更高风险。当前部分EPC 项目缺乏集成管理思路,存在成本估算粗放、环节脱节、协同不畅等问题,导致造价超支、工期延误。因此,探索全过程集成管理策略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意义重大。

二、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全过程集成管理的核心特性与逻辑

(一)核心特性

责任一体化:总承包商统筹各环节成本,避免责任割裂致造价失控。管理前置化:造价管理提前介入设计,实现前置管控。协同集约化:依赖专业团队协同,通过信息共享等实现高效管理。风险集中化:总承包商承担全链条风险,造价管理与风险控制关联增强。

(二)集成管理逻辑

核心逻辑是“ 以设计为引领、以协同为支撑、以数据为驱动” ,构建集成管理体系。横向打破专业壁垒,实现成本数据共享;纵向贯穿全生命周期,形成闭环管控,确保造价数据连贯准确。

三、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全过程集成管理策略

(一)决策阶段:精准估算,奠定管控基础

决策阶段需精准投资估算,明确控制基准:建立多维度估算模型,结合多因素,控制估算误差;强化可行性研究,比选方案;明确造价控制目标,分解目标并签订合同。

(二)设计阶段:优化引领,控制源头成本

设计阶段影响大,是核心环节:推行限额设计与价值工程,分解造价限额,优化方案;强化设计与采购、施工协同,建立联合机制;推广 BIM技术深化设计,减少变更与返工,提供数据支撑。

(三)采购阶段:协同管控,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阶段要实现协同匹配:建立集中采购与战略合作机制,降低价格;优化采购计划与流程,避免积压或短缺;强化采购成本动态监控,跟踪价格,加强合同管理。

(四)施工阶段:动态管控,避免成本超支施工阶段需通过动态监控与过程优化实现造价可控:

推行全过程成本动态跟踪:基于 BIM 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构建 4D造价动态管控模型,实时对比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分析成本偏差原因。例如,通过赢得值法计算已完工作预算成本、已完工作实际成本与计划工作预算成本,及时发现成本超支预警并调整管控措施。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建立严格的变更签证审批流程,明确变更的必要性与经济性论证要求。对于确需变更的内容,需同步核算成本影响,经审批后方可实施;同时规范签证资料的收集与确认,确保签证内容真实、依据充分。

优化施工组织与资源配置: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窝工与机械闲置;科学配置人力、材料、机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采用流水施工法缩短工期,降低管理费用;合理安排材料进场时间,减少二次搬运成本。

(五)结算阶段:高效审核,确保造价合规结算阶段需高效整合全周期造价数据,实现精准结算:

建立结算资料标准化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收集整理设计图纸变更签证、采购合同、施工记录等结算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规范性,避免结算阶段资料缺失导致的纠纷。

推行全过程结算与数字化审核:采用全过程结算模式,分阶段对已完工程进行结算审核,缩短最终结算周期;利用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实现结算数据的自动化审核,提高审核效率与准确性。

强化结算争议协调机制:针对结算中的工程量争议、费用分歧等问题,建立多方协调机制,依据合同条款与项目资料客观协商解决;必要时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公正评审,确保结算结果公平合理。

四、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实践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

系统梳理 EPC 项目各阶段的造价风险: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不准风险;设计阶段的设计缺陷、限额突破风险;采购阶段的材料价格波动、供应商违约风险;施工阶段的变更签证过多、工期延误风险;结算阶段的争议纠纷风险。采用风险矩阵法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明确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划分高、中、低风险等级,优先管控高风险项。

(二)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规避:对于风险发生概率高、影响严重的项目,如地质条件复杂且投资回报率低的项目,可通过放弃承接或调整项目范围实现风险规避。

风险转移:通过购买工程保险(如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转移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风险;将部分专业性强的分项工程分包给有资质的分包商,转移施工技术与成本风险。

风险减轻:针对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采用套期保值、长期合同锁定价格等方式减轻影响;针对设计缺陷风险,加强设计评审与验证,提高设计质量。

风险自留:对于影响较小、发生概率低的风险,如小额材料损耗风险,可由总承包商自行承担,通过预留风险准备金覆盖潜在损失。

(三)风险监控与动态调整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通过定期召开风险分析会议、更新风险评估报告,实时跟踪风险变化情况。当风险等级上升或出现新风险时,及时调整应对策略,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同时将风险管控纳入项目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各岗位的风险管控责任,提升全员风险意识。

五、结论

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需突破传统分散式管理的局限,通过构建 “ 决策 - 设计 - 采购 - 施工 - 结算” 全周期集成管理体系,以设计引领成本控制,以协同强化过程管控,以数据驱动精准管理。同时,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与监控,有效化解全链条造价风险。实践证明,全过程集成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可显著提升 EPC 项目的造价管控效率,降低成本超支风险,实现项目投资效益与总承包商利益的双赢。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EPC 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将向更智能、更协同、更精准的方向发展,为工程建设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小丽.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散装水泥,2025,(03):209-211.

[2]易贵彪,肖惠. EPC 总承包模式下水利工程造价管理风险防范及预防策略[J].水利技术监督,2025,(08):96-98+175.

[3]陶园. EPC 总承包模式下水利工程造价管理风险[J].大众标准化,2025,(1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