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美术资源与公安院校思政教育“ 五融机制” 构建研究
邬雪晴
江西警察学院
引言
苏区美术资源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艺术结晶,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斗争智慧与奉献精神,是红色文化谱系中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叙事载体。公安院校肩负着培育 “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公安人才的使命,思政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环节,需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以适应新时代公安队伍建设需求。将苏区美术资源深度融入公安院校思政教育,构建 “ 五融机制” ,既是激活红色文化育人效能的创新尝试,也是破解思政教育 “ 理论说教” 困境、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对推动公安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具有深远意义。
一、苏区美术资源的价值与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一)苏区美术资源的价值内核
苏区美术诞生于革命烽火中,以版画、宣传画、壁画等为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与艺术特色 。如苏区版画《红军不怕远征难》,以粗犷线条、强烈对比,展现红军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宣传画《拥护苏维埃政府》,用生动形象呼吁群众投身革命。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革命思想传播的 “ 号角” ,承载着爱国奉献、忠诚担当、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记录着苏区人民改天换地的历史进程,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的鲜活教材,其精神价值跨越时代,与公安院校思政教育需求高度适配。
(二)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指向
公安院校思政教育聚焦 “ 育警铸魂” ,旨在培养政治坚定、纪律严明、本领过硬的公安人才,核心是塑造 “ 忠诚警魂” ,强化学生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担当 。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法治观,具备应对复杂环境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苏区美术资源传递的革命忠诚、奉献精神,与公安院校思政教育培育 “ 忠诚卫士” 的目标深度契合,能为思政教育提供精神滋养,助力学生筑牢信仰根基,明晰职业价值追求。
(三)融合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潜力
融合苏区美术资源与公安院校思政教育,一方面,能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 “ 理论灌输” 模式,以美术作品的视觉冲击、故事张力,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代入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助力学生在鉴赏、创作苏区美术作品过程中,沉浸式体悟红色精神,传承革命文化,实现从 “ 知识接受” 到 “ 精神认同” 的转化。同时,为公安院校思政教育注入地域文化特色,丰富教育资源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协同发展,为培育新时代公安人才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二、“ 五融机制” 的内涵阐释
(一)美术资源与思政教育理念融合
打破思政教育与美术资源 “ 学科分割” 的思维定式,将苏区美术蕴含的革命理想、价值观念,全面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体系 。以 “ 忠诚、奉献、担当” 的红色精神重塑思政教育价值逻辑,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传授,而是通过美术作品传递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树立 “ 以人民为中
的执法理念、“ 舍我其谁” 的责任意识,让思政教育理念因红色美术滋养更具人文温度与精神厚度,实现 “ 价值引领 + 艺术感染” 的理念升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融合
教学内容上,系统梳理苏区美术资源脉络,筛选《红军万岁》《工农团结》等经典作品,挖掘背后的革命故事、精神内涵,融入《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公安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 。教学形式上,摒弃单一讲授,采用 “ 美术鉴赏 + 情景模拟 + 实践创作” 模式:组织学生鉴赏苏区美术作品后,模拟革命宣传场景,让学生扮演 “ 苏区宣传员” ,用美术形式传递革命思想;开展 “ 红色主题”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以苏区精神为灵感,创作警营主题美术作品,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深度协同,让思政教育从 “ 被动聆听” 变为 “ 主动参与” 。
(三)教师队伍与教学管理融合
打破思政教师与美术教师的 “ 学科壁垒” ,构建 “ 思政 + 美术” 跨学科教师共同体 。思政教师深入学习苏区美术史、艺术鉴赏知识,挖掘作品思政元素;美术教师钻研思政教育理论、公安职业精神,将艺术创作与思政育人目标结合。教学管理中,建立跨学科教研制度,设置 “ 苏区美术思政教育” 专项教研课题,定期开展联合备课、教学研讨;将苏区美术资源融入教学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体系,从师资协同到管理保障,构建 “ 教与管” 融合的生态体系,保障 “ 五融机制” 落地实施。
(四)校内与社会资源融合
校内整合图书馆、实训室、校园文化展厅等资源,建设 “ 苏区美术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陈列苏区美术复制品、红色故事展板,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 ;校外联动苏区纪念馆、美术馆、红色教育基地,建立 “ 思政教育实践联盟” ,组织学生开展 “ 重走苏区路” 研学活动,参观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邀请老党员、革命后代讲述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搭建 “ 校内 + 校外” 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苏区美术资源从 “ 校内静态展示” 向 “ 社会动态体验” 延伸,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协同,拓宽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
(五)理论与实践融合
一方面,深化苏区美术思政育人理论研究,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梳理苏区美术资源的思政价值、育人规律,形成《苏区美术资源思政教育案例集》《红色美术育人理论研究》等理论成果 ;另一方面,构建 “ 理论学习 — 实践应用 — 反思提升” 闭环实践体系:组织学生参与苏区美术资源保护实践,协助纪念馆修复、数字化存档苏区美术作品;开展 “ 苏区精神进警营”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美术形式(如创作警营文化墙、设计红色主题文创)传播红色精神,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深化认知,实现 “ 理论滋养实践、实践反哺理论” 的良性循环。
三、“ 五融机制” 构建的路径探索
(一)资源挖掘与数字化建设
组建 “ 苏区美术资源普查” 专项工作组,联合当地文旅部门、党史研究机构,深入赣州、瑞金、井冈山等苏区核心区域,开展实地调研 。走访老党员、民间收藏家,挖掘散落的苏区美术作品、创作手稿;运用 3D 扫描、高清摄影、VR 建模等技术,对《红星报》插画、苏区宣传画等珍贵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 “ 苏区美术资源数据库” ,分类标注作品年代、创作背景、思政价值,为 “ 五融机制” 提供精准、可及的资源支撑。同时,开发 “ 苏区美术思政教育” 数字平台,嵌入 VR 展厅、在线鉴赏课程、红色故事音频,实现资源的便捷调用与共享。
(二)融合课程体系开发
以 “ 苏区美术资源” 为核心,开发 “ 必修 + 选修 + 实践” 三位一体的融合课程体系 。必修课系统讲解苏区美术发展脉络、红色精神内涵,关联公安职业素养培育;选修课聚焦美术创作技法与警营文化融合,指导学生用艺术形式展现公安使命;实践课组织学生参与苏区资源调研、警营文化建设实践。配套数字资源库、教学案例集,构建 “ 课程 + 教材 + 资源” 融合的教学体系,让苏区美术资源深度融入思政教育课程。
(三)实践平台与活动创新
校内打造 “ 苏区美术思政创作工坊” ,配备版画、绘画创作工具,邀请美术专家、思政教师联合指导,开展 “ 红色主题” 创作营、美术思政沙龙等活动 ;校外与苏区纪念馆、公安英模纪念馆共建 “ 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组织 “ 苏区精神 + 警营担当” 主题研学,让学生在参观苏区美术展后,结合公安英模事迹,创作 “ 新时代警魂” 美术作品。创新 “ 线上 + 线下” 实践模式,举办 “ 苏区美术思政教育” 云展览,将学生创作的警营主题作品,通过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传播,扩大教育覆盖面,让实践活动从 “ 校园内部” 走向 “ 社会传播” ,增强思政教育的辐射力。
四、“ 五融机制” 实施的效果评估
(一)评估指标与体系构建
构建 “ 学生成长 + 教育质量 + 社会影响” 三维评估指标体系 。学生成长维度,设置 “ 红色精神认同度”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评估学生对苏区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职业精神践行度” (观察学生警容风纪、实践活动表现,衡量职业精神养成情况);教育质量维度,考量 “ 教学创新度”(跨学科教学案例数量、教学形式创新频率)、“ 资源融入效度” (苏区美术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比、学生资源使用反馈);社会影响维度,关注 “ 红色文化传播力” (学生创作作品的社会传播量、社区 / 警营反响)、“ 教育辐射力” (兄弟院校交流学习次数、教育模式推广情况),形成多维度、可量化的评估体系。
(二)评估方法与工具创新
采用 “ 定量 + 定性” 结合的评估方法 。定量评估运用 “ 苏区美术思政教育评估系统” ,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如课程参与度、资源访问量)、教学管理数据(如跨学科教研次数、资源使用频率),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评估通过 “ 师生座谈会” “ 教育督导访谈” ,收集师生对机制实施的反馈,邀请党史专家、教育学者开展 “ 五融机制” 效果论证,形成综合评估报告。开发 “ 苏区美术思政教育评估” 手机端小程序,让学生、教师、管理者实时反馈评价,实现评估过程的动态化、智能化。
(三)评估结果与改进优化
建立 “ 评估 — 反馈 — 改进” 闭环机制 。根据评估结果,若发现 “ 学生对苏区美术资源理解浅显” ,则优化课程案例,增加 “ 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度解读” 环节;若 “ 跨学科教师协同不足” ,则完善教研制度,设置 “ 跨学科协同奖励机制” 。将评估结果与教学资源分配、教师激励挂钩,对成效显著的教师、课程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对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推动 “ 五融机制” 持续迭代升级,保障思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五、“ 五融机制” 构建的保障措施
(一)顶层设计与管理体制保障
需构建公安院校党委统一领导、思政部门牵头协调、各院系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将苏区美术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体系,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教务处、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职责,形成 “ 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全员参与” 的责任链条。同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源挖掘、课程开发和活动开展,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保障
加强校地协同,与苏区纪念馆、美术馆、党史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联盟,共同开展苏区美术作品征集、史料考证和数字化建设,搭建 “ 线上资源库 + 线下实践基地” 的共享平台。推动跨学科融合,鼓励思政课教师与美术、历史等专业教师组建教研团队,联合开发 “ 苏区美术中的革命精神” 等专题课程和实践项目。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定期调研苏区美术资源的新发现、新研究成果,及时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保持教育内容的鲜活性和时代性。
(三)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保障
实施 “ 双师型” 教师培养计划,选拔思政课教师参与苏区美术研究培训、红色文化研修班,组织教师赴苏区实地考察写生,提升其运用美术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聘请苏区文化研究专家、美术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和工作坊,补充师资力量。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定期开展苏区美术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研讨、案例分享和集体备课活动,编写教学指南和案例集,为教师提供实操性指导,打造一支既懂思政教育又通苏区美术的专业化队伍。
结束语
苏区美术资源与公安院校思政教育 “ 五融机制” 的构建,是红色文化育人与公安思政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挖掘资源价值、明晰机制内涵、探索构建路径、完善评估保障,初步搭建起 “ 理念引领、协同育人、实践创新” 的思政教育新生态。但红色文化育人的深度与广度仍需拓展,未来需持续深化资源挖掘的精准性、教学融合的创新性、实践活动的辐射力,让苏区美术资源真正成为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 “ 活教材” ,助力培育更多 “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 的公安铁军,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公安教育中熠熠生辉,为公安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建华, 李超, 朱寅, 郭嘉, 刘洋. 思政教育“ 五个一” 工程[A] 全国能源电力优秀党建典型案例(2024)[C].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培训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城乡电力(农电)分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与专利评价工作委员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2025: 2.
[2]朱风顺. 大思政视角下大学推进思政教育五位一体建设的实践探索[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 (04): 87-90.
[3]徐丽曼, 陈宪章. 构建思政课“ 四融” 机制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N]. 中国民族报,2021-12-14 (006).
[4]潘莲娣, 张艳辉. 大学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协同联动模式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6 (08): 25-26.
[5]李文英. 大学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协同联动模式研究[J]. 文学教育(下), 2018,(07): 78-79.
本文为 2023 年江西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项目:中央苏区美术资源浸润公安院校思政教育“ 五融机制” 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ZX4–C—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