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影响与策略阐述
韩东雪
通辽市辽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具有施工周期性较长、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倘若在工程启动前没有做好全面、细致的前期规划设计,就有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影响。基于当前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深入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提出了解决策略,旨在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引言
为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致力于为民众营造一个清新、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因此,迫切需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重新审视并调整原有的施工策略和管理体系,采取更为科学、环保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首先,工程的建设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这可能会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导致他们的居住地发生变化;其次,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会带来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引起人口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再次,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尘土以及可能的生态环境破坏,会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短期或长期的影响;最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还可能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产生冲击,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潜在的社会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负面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
2、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在水利设施与电力工程建造期间,邻近地区常常会经历细微的地貌变化,这进一步会引起该区域的气候特性出现相应的调整。气候条件对降水量的波动起决定性影响,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则会使得邻近地带的水分快速流失,进而引起该地区的雨量增多。另外,工程周围由于寒冷气候的影响,导致其邻近区域的降水明显减少,与此相对的,离水库较远的邻近地带降雨量却出现上升的势头,这是因为水库水温与大气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我调节的演变。
3、陆生生态环境影响
土地资源的改变: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土地,可能导致原本肥沃的农田、草原和森林被征用,使得土地资源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破坏:施工活动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结构,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物种灭绝以及生态链失衡,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变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向、流速和水质,可能导致水源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影响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的生存;水土流失加剧:施工过程中的土石方开挖、填筑等活动,容易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影响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二、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改善环境的策略
1、环境保护理念融入设计
在开展水利及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务必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每个核心步骤,同时加深设计小组对绿色环保深远影响的认识,提高各个团队间的交流速度与合作成效,同时致力于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旨在保障工程项目能够高效顺利地完成,并且显著提升工程品质。在进行水利电力设施项目的构思与布局阶段,设计师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证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以高效运转实现对施工蓝图的细致搭建。为了保障工程执行的优质标准,必须留出充足的时间特定用于项目的修订与优化,负责工程设计的专业人员需不断与施工主体进行沟通互动,以增进其把握项目规划的脉络,目的在于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损害,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2]。
在初步设计阶段,当着手设计环境保护措施时,必须全面而细致地考虑整个措施实施的具体步骤和预算规划,包括从措施的策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步都能符合环保标准和要求。同时,需要详细说明环境保护措施预期达到的效果,包括对环境污染的削减程度、生态系统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长远影响。此外,还要具体阐述环境保护措施的运行情况,包括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从而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高效、经济、可靠地运行。
2、加强实施生态环保
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阶段,以及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务必遵循科学依据,针对各地水资源的运用方针施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必须全面考虑农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用水需求,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以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运用。为了提升农业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必要大力推广各类节水手段,诸如滴灌、喷灌等现代农业技术,以实现水资源消耗的显著减少。此外,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精确施肥技术,可以更加科学地管理农田的水分和养分,从而显著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而精确施肥技术则可以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各类肥料,减少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3]。这两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确立专项预警机制
对于水利水电项目而言,确立一套专项的预警机制至关重要,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前预知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在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分析过程中,设计者发现按照原有设计方案实施的项目将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显著且严重的影响,此时设计者应立即着手将该部分详细的分析数据和评估报告整理完毕,并迅速上报至项目上级管理人员。当施工现场的某一特定施工节点完成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持设备上的二维码扫描器,快速扫描事先设置好的二维码标签,把与该施工节点相关的各类建设信息,实时上传至远程的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平台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可以立即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随时监控项目的实施状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优化资源配置。
4、确立生态环境完善化质评体系
现阶段所采用的评审手段基本上包含了综合模糊评估以及层次剖析,高层决策者应根据具体情形,运用科学方法,细致筛选具备特定目的与实际效用的评价方案,进而现场实施。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对质量评价机制进行细致化优化。为了对即将构建的水电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环境审查,应对工程邻近区域内的自然生态进行彻底的全方位探究,旨在预先预估项目施工可能的环境影响及其程度。积极履行预先设定的预防措施,旨在降低在项目规划、设计以及施工阶段对周边自然条件可能的不良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效完成水利水电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其建设基础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全方位维护总体的生态环境,通过环境保护理念融入设计、加强实施生态环保、确立专项预警机制、确立生态环境完善化质评体系等各项措施,在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尽量缩小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岩德.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大众标准化,2023(13):86-88.
[2]吴丽娜.浅谈农业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5):17-18.
[3]陈国亮.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设计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