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术支持与实践导向下技工院校班主任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赵晓宇

张家口市技师学院(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引言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步入了全新阶段,数字化转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步推进,为技工院校教育管理设定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开展过程当中,班主任职责范畴在不断地拓展,角色定位逐步走向多元复合格局。面对信息技术普遍运用与实践教学深度交融的真实情境,推动班主任专业水平、技术素养及管理策略进步,不仅是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环节,也是带动学生全面提升的基础动力。

一、技术支持环境对班主任能力结构的重塑

(一)信息化工具改变管理方式

处于数字技术持续渗透至教育管理工作的背景,技工院校班主任角色正步入转变阶段。传统依托纸质档案、人工统计及口头交流的管理模式,正逐渐被信息平台、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系统所取代。这种转变要求班主任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以及组织方面的能力,还需拥有对数字系统的熟练操作能力、利用平台工具开展学生工作管理的能力等。借助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系统、线上心理测评软件、行为数据跟踪平台等,班主任更高效地掌握学生动态走向,及时针对潜在问题进行预警[1]。在这一技术背景下,班主任能力结构中“数字素养”与“系统思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专业发展的要求更趋复合化。

(二)数字平台推动精细化管理

伴随着数据技术应用的深度拓展,学生管理进入“精细操作”阶段。班主任借助智能系统能精确分析学生的出勤情况、成绩波动、行动轨迹以及心理状态,以此助力管理从“经验判别”走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这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要求,需其拥有数据分析能力、问题溯源能力以及跨平台协调能力。数据不再只是对结果的呈现,而是作为推动决策、调控干预的关键依托。为有效借助这些技术资源,班主任需掌握整合甄别信息、联合各方资源以及开展个性化指导的综合能力,真正做到从粗放型管理到结构性管理的提升。

(三)技术介入促发班级育人模式变革

技术的广泛采用不只是措施发生了变化,更推动了育人理念与实践模式的深度创新转变。技工院校班主任在面向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必须把技术工具跟思政教育、技能推进、心理支持等多元要素融合在一起。借助虚拟仿真的操作平台、技能训练的统计数据系统、线上项目的合作空间等,育人过程更趋于动态化、开放化、协作化,驱使班主任角色从单一的管理角色朝着“学习引导者”“成长陪伴者”“技术应用者”的复合身份演变。这种育人模式的转型,要求班主任理解技术本身的功能属性,更要拥有将其嵌入班级治理以及学生成长路径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践导向对班主任职能拓展的内在驱动

(一)职业技能导向推动职责重构

技工院校强调“工学结合”策略,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视职业实践与岗位的衔接。面对这一背景,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生活及心理的管理者,更担负起职业成长引导者与就业能力提升促进者的角色。实践导向教育的深度实施,要求班主任能够协助学生制定岗位适应的计划、开展模拟职场的行为训练实践、跟进实习表现及反馈等。实践内容持续渗透至学生管理工作各细微环节,班主任工作也随之扩大。在这样的转变中,班主任需要不断提升对行业动态、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结构等内容的掌握能力,真正具备指导学生“学—做—岗”贯通发展的专业指导力。

(二)实训场景融入管理过程

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搭建后,实训场景不只是技能锻造的空间,也作为班级管理拓展的重要空间。班主任需全面了解学生在实训课里的学习表现、人际互动状况、操作习惯方面,通过对实训数据、教师反馈及学生作品的观察与分析,更进一步优化对学生整体情形的把控[2]。这个过程需要班主任拥有一定专业技术基础,能与专业教师合作商定学习方案、调节班级组织模式及开展职业素养培训。在实训情境中强化管理及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提升岗位自觉意识,提高学习的责任认知,同样促使班主任在“实践育人”路径中形成管理能力的新增长点。

(三)实践成果反馈反哺育人策略

学生实践时所体现的能力分野、问题特征以及成长上的进步,直接反馈出班主任工作成效的水平,也是完善育人手段的关键依据。通过对实践成果的梳理分析,班主任可重新调整班级管理的关键要点,对准共性弱项与个体问题,再进一步推动分层分类管理开展。在技能评估、职业引导、行为矫正等范畴构建更具针对性的途径。在这个逐步转变的过程中,班主任的角色逐步由经验管理者转变为“实践数据解读者”“成长策略制定者”,而这种角色升维正是源于实践导向系统所赋予的动态反馈机制。实践数据的回传成为管理创新激活的源泉,始终推动班主任能力结构发展。

三、技术支持与实践导向下班主任能力提升的优化途径与方向

(一)专业化培训体系的系统构建

伴随技工教育持续转型升级,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需以班主任岗位实际需求为基础,强化培训内容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契合。系统培训不仅要包含技术工具的掌握,如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及学生管理系统的使用,也要融合沟通技巧、心理疏导方式以及与企业生产流程相适配的实践认知。需要通过模块化构建、动态更新课程资源,增强培训的实际功用与适应水平。

(二)校企协同机制的持续深化

鉴于技工教育的实践属性,院校跟企业之间应打造稳固、高效的协同架构。校企协同不只是局限于教学跟实训合作,还应体现在班主任能力建设这一维度。通过引入企业导师指引、组织班主任岗位实践互动、参与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构建等手段,班主任可更直接地体悟企业用人需求、岗位变动趋向以及职业发展走向,进而在班级管理里更有效地引领学生与产业对接。这种协同模式的构建,进一步提升了班主任“实践导向型管理者”角色形成的稳固性,为其能力成长提供现实平台与资源支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技术赋能与实践深化的背景下,技工院校班主任的管理能力面临转型升级的紧迫要求。通过构建以技术为支撑、以实践为导向的能力提升路径,班主任能够更有效地履行育人职责,实现从传统管理者向综合型指导者的角色跃迁。未来,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强化实践协同,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与环境保障。在新教育生态中,具备技术敏感度与实践行动力的班主任,将成为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曾庆湖, & 胡艳华. (2017). 新时期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新举措. 职业(30), 2.

[2] 陈美玲.新形势下技工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要素探析[J].中外交流, 2020, 027(026):162-163.

[3] 姚静洁.技工类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J].读与写(上,下旬), 2021, 018(016):3.

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5 年度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课题,课题名称:技术支持与实践导向下技工院校班主任能力提升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JY-2025-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