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徽州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

作者

费孝东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

一、引言

徽州(古称新安)作为“程朱阙里”,其文学创作自宋元以来便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标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徽商或宗族单一切面,尚未充分揭示文学文本与地域文化系统的互动关系[1]。徽州,安徽南部,以今黄山市为主体,传统涵盖“一府六县”,面积不大,却孕育出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学是由徽州本土文学家、客居他乡的徽州籍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以及供职与游历徽州的外籍文学家创作的有关徽州的文学总称。它植根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与深厚的人文环境之中,地域特色鲜明,深入研究徽州文学的地域特色,有助于拓展中国地域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二、徽州文学地域特色形成的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独特

徽州地处万山环绕之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黄山、齐云山等名山错落其间,新安江及其众多支流蜿蜒流淌。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在文学中既表现为桃源意象,又衍生出“行旅艰难”的主题[2]。山川秀美为徽州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众多文人墨客钟情于描绘徽州的山水风光,留下大量赞美徽州山水的诗文。正如汤显祖所写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虽有多重解读,但无疑也体现出徽州山水对文人的强大吸引力。在徽州文学作品中,从不同角度展现山峰雄伟险峻与秀丽多姿,借山水展现徽州的富饶。这种对本土景色的大量描绘成为徽州文学的显著特点之一。

2.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徽州历史传承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自宋兴盛,至明清达到鼎盛。悠久的历史为文学发展积累丰富素材,文学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对徽州历史事件、人物的描写,描绘着商贸往来、家族兴衰等内容,展现徽州地区社会发展的脉络。徽州文化氛围浓郁。新安理学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对徽州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徽州重教育,书院众多,培养出大批进士、举人,发达的教育为文学发展培养大量人才。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凭借雄厚的财力物力,积极支持文化事业,为徽州文学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徽商的商业活动还拓宽徽州文人的视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对商业生活、城市风光的描写,展现徽州商业繁荣下的城市景象,丰富了徽州文学的题材。

三、徽州文学地域特色的具体表现

1.创作题材的丰富多样

徽州文学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涵盖山水田园、商贾生活、民俗风情等等,全方位的展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徽州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吸引众多文人创作。从唐宋时期开始,就有文人墨客为徽州山水吟诗作文,唐代诗人李白曾游历徽州,留下“鸣琴金粟柱,素手玉房前”等著名诗篇。明清时期,徽州本土文人更是以家乡山水为傲,创作大量描绘徽州山水的佳作。新安画派的不仅以画笔展现徽州山水之美,许多人也擅长诗文,他们将对山水的感悟融入诗中,使诗画相互映衬。这些山水田园题材的作品,不仅展现徽州的自然风光,还蕴含文人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徽商的兴盛使商贾生活成为徽州文学的重要题材。徽州文学作品中对商贾的描写涵盖商业经营、外出闯荡、思乡之情等多个方面。《程次公行状》中记载徽商程次公 “性严毅,饶心计,居积有术,而治生不废儒业”,展现徽商亦儒亦商的特点。徽州独特的民俗风情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徽州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舞龙舞狮、元宵花灯会、赛龙舟等,在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徽州的婚嫁习俗也别具特色,撒帐歌作为婚礼中的重要环节,在徽州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2.文学社团与流派的活跃

徽州文坛社团众多,文学创作交流多。其中汪道昆主持的白榆社影响最大,社团活动长达十年之久,汇聚全国著名文人,引领时代文学风尚。徽州文人通过社团活动,交流文学思想。他们还积极与外地文人交往,促进了徽州文学的繁荣,一时间徽州成为当时文学思想交流的活跃之地。汪道昆主盟的“新安诗派”更是独擅东南,是徽州文学中重要的诗歌流派,其影响力在万历前期就超过文坛盟主王世贞率领的太仓诗坛,徽州区域成为全国文坛中心之一[3]。其流派诗人多为徽州籍,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题材上,除描绘山水田园、商贾生活外,还关注徽州的社会现实与文化传统。在风格上,新安诗歌受商业观念和阳明心学浸染,题材出现异质,多写城市风光和市民生活,辞藻浓艳,诗涉艳情,体现时代诗风转向的过渡轨迹。

3.文学作品风格的独特性

徽州文学作品风格多样,其突出特点是清新自然与典雅秀丽。在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中,文人以细腻笔触展现徽州山水的清新之美,语言质朴自然。而在一些酬唱赠答、咏史怀古的作品中,又体现出典雅秀丽的风格。文人运用丰富的典故、华丽的辞藻,展现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徽州文学作品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对徽州的方言、民俗、物产等都有生动描写。徽州方言的使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徽州文学作品中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都体现出文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

四、结语

徽州文学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徽州文化内涵,并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为中国文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徽州文学的地域特色是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活跃的文学社团与流派以及独特的作品风格,共同构成徽州文学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不仅对徽州文化的丰富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振忠.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文学传播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15:78-82.

[2]汪道昆.太函集·卷二十四[O]. 明万历刻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3] 陈昌云. 明代万历徽州文学的盛世景象及其特征与成因[J]. 地方文化研究,2020,8(03):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