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实践教学系统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研究

作者

苏惠明

西安外事学院 工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据教育部数据,2023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 1158 万人,创历史新高,且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 7 月 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 21.3% ,为 2018 年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领域却面临人才供给不足的困境,企业高薪难觅合格人才。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等并列;2021 年工信部《“十四五”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 2025 年大数据产业规模将突破 3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 25% 。然而,人才培养速度远跟不上产业发展,预计 2025 年大数据核心人才缺口达 230 万人。在此背景下,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实践教学系统,对于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提升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岗位胜任力模型与实践教学的关联

(一)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内涵与价值

岗位胜任力模型是指能将特定岗位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特征,包括知识、技能、动机、特质等。将其引入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可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文献分析、企业调研、行为事件访谈等手段,可确定该专业相关岗位的胜任力维度,如数据处理能力、算法设计能力、业务分析能力等,进而构建科学的岗位胜任力模型。这一模型能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提供明确依据,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

(二)实践教学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实践教学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造成资源浪费;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准确衡量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虽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加剧了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因此,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建设实践教学系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路径。

二、实践教学系统的构建框架

(一)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目标设定

实践教学系统的建设需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设定明确目标。对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目标应包括让学生掌握大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具备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实战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最终使学生达到相关岗位的胜任标准。

(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维度,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大数据企业级案例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模拟企业实际业务场景,让学生参与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分析、可视化等全流程实践。

将课程实践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例如在 “大数据平台技术” 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的大数据平台搭建案例;在 “数据挖掘” 课程中,以企业实际数据项目为导向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

(三)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多种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如采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完整的大数据项目开发,从项目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实施、验收,全程体验项目流程,培养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教学,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课程讲师或指导教师,分享企业实战经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项目,使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要求;推进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的实践学习资源和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在特定岗位方向的胜任力。

(四)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构建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评估内容不仅包括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还应涵盖专业技能、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多个维度。采用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估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贡献度等;结果性评估则以实践项目成果、技能测试等为依据。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估,准确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

图1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图

三、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设计

(一)共享机制的原则

基于系统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构建 “一校多辅,校企互补” 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系统性原则要求共享机制涵盖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多个方面,形成完整的资源共享体系;开放性原则鼓励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共享,打破资源壁垒;可持续性原则确保共享机制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实现资源的持续优化和利用。

(二)多元主体协同共建

推动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高校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企业提供实践资源和技术支持,行业协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各方合作。建立 “五位一体” 的共享机制,即教学资源库共享、实验平台共享、师资共享、项目共享、就业资源共享。通过共建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四、实证研究与效果分析

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开展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实践教学系统建设实证研究。通过构建该专业的岗位胜任力模型,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显著提升,在各类大数据竞赛中获奖数量增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同时,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产学研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宇雷,白茹,沈雪萍.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多路径生涯辅导体系."江苏高教,2012(4).

[2]薛琴."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江苏商论,2007(9).

[3]王璐瑶,熊艾伦,陈劲."战略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类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23,43(9):36-42.

[4]张琳。工业互联网高职人才岗位胜任力模型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3(17):121-124.

[5]金一然,罗敏超,魏强。基于知识图谱的人才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8):12-14.

基金项目:省高等教育学会 2023 年度民办高校专项课题XGHZ2304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实践教学系统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苏惠明1980 年3 月生,男,回族,宁夏吴忠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