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动能提升管理效能
林静
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 河北石家庄 050051
管理的深层驱动力,根植于人的思想状态与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它恰是驱动组织机体高效运转、实现提质增效的核心动能。这一思想动能,正是撬动管理效能的真正支点。
从宏观视角看,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对人的组织与协调,而人从来都是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鲜活载体。正如古语所云:“人心齐,泰山移”。员工的思想认同度、价值共识度,深刻影响着组织的行动力与执行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与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员工的思想波动、价值困惑乃至理想信念的模糊,都可能成为组织肌体上的“暗伤”,悄然侵蚀着管理效能。个别员工因理想信念不坚定导致工作懈怠,部分单位价值导向模糊引发内部协作摩擦,均印证了思想层面的薄弱终将拖累整体绩效。因此,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非但不可或缺,更是组织机体保持健康活力的根本保障。
思想建设如何转化为可见的管理效能?这需要我们构建起一套完整、贯通、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首要在于铸魂补钙,思想上的清醒坚定是行动上步调一致的前提。管理者需将价值导向的塑造融入日常管理细微处。在办公室工作中,我们坚持在例会中融入“微学习”环节,结合具体业务讨论,阐释服务、责任、协作等核心价值。组织员工深入学习重要思想,不仅学习文本,更聚焦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落脚点。当团队在重点项目攻坚中自觉运用新发展理念破解难题,当服务窗口人员发自内心认同“人民至上”并化为耐心细致行动时,理论便真正照进了现实,成为驱动行为的强大内源力量。
其次需固本强基,优化制度环境与行为规范。思想建设若缺乏制度支撑与行为引导,终将流于空谈。需将思想政治要求深度嵌入组织运行的制度架构与行为准则之中。我们在制定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细则、评优评先办法时,明确将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担当精神、协作意识等作为核心评价维度。同时建立常态化谈心谈话机制,及时把握思想动态,化解潜在矛盾。当“思想表现”与“业务实绩”在考核中拥有同等权重,当主动担当者因制度保障而受褒扬,当推诿塞责行为在制度约束下无所遁形时,思想政治素质便不再是抽象要求,而成为具象化、可感知、有反馈的实践标尺,持续塑造着积极的行为模式。
最后要激活个体,激发内生动力与成长渴望。管理的至高境界是点燃个体心中的火焰。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致力于唤醒员工的主体意识与成长渴望。管理者应善于在平凡工作中识别价值闪光点,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提供历练舞台。我们建立员工“政治成长档案”,记录其思想进步轨迹与行为表现,在岗位调整、培训深造机会分配上予以倾斜。组织“身边的榜样”故事分享会,让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普通员工成为舞台主角。当青年员工因思想上的积极进取获得参与重要改革方案起草的机会,当老同志的经验与坚定信念在“传帮带”中被郑重传承时,个体的潜能便如星火燎原般被点燃,汇聚成推动整体工作跃升的磅礴之力。
当思想动能转化为管理效能,其成果必然体现在组织运转的显著优化与工作绩效的切实提升上。我们观察到:团队因价值认同加深而协作更为顺畅,沟通成本显著下降;员工因理想信念坚定而内生动力增强,面对繁重任务时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创造力;办公室作为运转枢纽,因整体作风改进而效率提升,流程得以优化,服务对象满意度持续攀升——这无疑是思想建设成效最直观的注脚。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绝非一时一役的权宜之计,而是关乎组织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工程。它要求管理者具备深邃的洞察力与持久的定力,将思想引领如盐入水般融入管理日常的每一个环节。
当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之灯被点亮、精神之钙得以补足,蕴藏于个体身上的巨大潜能便会喷薄而出,汇聚成推动组织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在思想深处固本培元、在价值层面凝心聚力,我们才能真正激活管理效能提升的源头活水,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更卓越的管理篇章。思想动能所至,管理效能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