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枢纽运行调度对下游生态影响评估

作者

叶火君

四川成都 身份证号:511121197105137952

引言: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河流自然演变过程受到明显干扰,尤其是位于干流或重要支流上的大型枢纽工程,通过蓄水、泄水、调峰等多种方式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文节律和生态过程。枢纽调度运行的主要目标通常聚焦于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等人类需求,而对河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关注则相对不足。长期以来,这种以人类用水优先的调度模式导致下游河道出现径流减少、水体断流、水温异常、水质恶化、鱼类洄游阻断、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甚至引发某些地区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后果。生态系统对水文变化的响应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复杂性,不合理的水利枢纽调度若未能充分考虑生态需水的时序与空间匹配特征,将不可避免地扰乱自然生态节律。

一、水利水电枢纽调度对下游水文情势与生态水量的影响分析

水文情势的变化是水利水电枢纽调度对下游生态影响的最直接体现。水文情势不仅包括年际间与年内径流总量的变化,还涉及流量过程、洪峰时序、枯水维持、水位波动等要素,这些变化将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系统性影响。枢纽运行往往打破自然径流的季节性规律,如在丰水期蓄水减少洪水下泄,而在枯水期补水或调峰发电,改变了原有的水文节律与生态系统适应机制。对于以雨洪调控为主的天然河流而言,这种改变往往使洪水淹没频率下降,河道沉积过程失衡,导致河床下切或河岸崩塌,从而破坏了水生生物繁殖的栖息条件。特别是对鱼类等对流量敏感的物种,其产卵期需匹配特定的水位上升过程,而人为调度若未考虑其生态节律,则易造成洄游通道中断与繁殖失败。此外,生态需水量未被保障是当前调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干旱年份,枢纽优先保障农业灌溉和人类生活用水,造成河流中下游断流甚至干涸,严重威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二、运行调度对水质、水温与泥沙输移规律的生态影响机制

除水量变化外,水质、水温与泥沙输移等水环境因子也受到调度运行的显著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下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调度过程中由于水体静止时间延长、水温分层效应增强,出库水往往出现低温、低溶氧或富营养化倾向,进入下游后将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水温异常变化特别影响水生生物的代谢与繁殖行为,如鱼类产卵期对水温极为敏感,若出库水温偏低,将延迟或中断其繁殖周期。同时,部分枢纽采用底孔放水方式,导致出水溶氧水平偏低,进一步加剧水体异味、底泥腐化等生态问题。此外,泥沙输移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因素,其变化对河道形态、鱼巢形成、湿地沉积等具有关键作用。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过程中,大量泥沙滞留库区,导致出库水“清水下泄”,进而引发下游河道冲刷、河床下切、岸坡失稳等地貌演变,对水生生态结构造成深远影响。部分区域由于泥沙补给中断,导致河口湿地萎缩、沙洲消失、生境退化。

三、水利枢纽调度对下游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连通性的干扰效应

水利枢纽建设与运行的最大生态影响之一在于对下游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生生物种群的干扰与破坏。水工建筑物本身对河流纵向连通性形成物理阻断,使洄游性鱼类如鲤、鲢、鲑等无法完成生殖洄游过程,影响其生命周期的完整性。枢纽调度运行中的流量突变、水位剧烈波动等不利水力条件也使生物繁殖与觅食环境不稳定,导致种群数量锐减与群体退化。此外,河道湿地、滩地、侧支水体等多样性栖息地由于调度影响水位周期而逐步失去生态功能,原本的繁殖地、庇护所逐渐萎缩甚至完全消失。特别是在汛期调度过度削减洪峰径流,导致洪泛区湿地水位不足,水鸟、两栖动物等无法栖息繁殖,极大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栖息地破碎化使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受限,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四、生态调度理念与方法在水利水电调度体系中的集成应用

为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必须将生态调度理念全面融入枢纽调度体系中,形成“人水和谐、系统优化”的新型调度模式。生态调度是以生态系统的需水规律为基础,结合人类用水与枢纽功能,在满足基本生态目标前提下动态调整工程运行方式。实施生态调度的关键在于明确生态水文过程、构建生态需水模型与优化调度算法。目前,流域管理部门已初步构建了基于水文数据与生态响应的生态流量分级标准体系,并在若干重点流域如长江、黄河、塔里木河等开展生态调度试点,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多目标决策模型与调度模拟系统集成,可实现洪水调度、发电调度与生态调度的兼容平衡,提升调度决策的科学性与实时性。

五、典型流域生态影响评估案例与优化建议

通过对典型流域如塔里木河、长江中下游及澜沧江流域水利枢纽生态影响的案例分析发现,不同水文地貌与调度模式下生态影响的表现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与胡杨林退化问题长期存在,近年来通过生态输水与生态调度相结合,逐步恢复下游湿地系统与地下水补给,实现典型干旱区生态功能的显著改善;长江流域三峡水库调度过程中对鱼类繁殖季节的生态流量调节已成为生态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支流区域鱼类资源逐步恢复;澜沧江流域跨境河流调度则更强调国际合作与生态风险共识机制的建立,推动多国生态保护合作平台建设。

结论:

水利水电枢纽在带来巨大工程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下游生态系统构成了多方面的干扰与影响。本文系统分析了运行调度对下游水文、水质、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生态调度理念的集成应用与评估优化路径。研究表明,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调度机制,强化信息化技术支撑与生态监测系统建设,优化调度规则与运行参数,能够有效减缓水利枢纽对生态系统的冲击,提升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与稳定性。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体制与法规政策,加强跨部门协调与利益平衡,推动生态调度从理念创新走向制度实践,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贾金生,彭静,郭军,等.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水利,2006,(20):3-5.

[2]王锁平,郑永恒,乔秋文.汉江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北水力发电,2006,(S1):74-77.

[3]司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人民黄河,2012,34(02):126-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