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唤醒自觉爱促成长

作者

周利亚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215600

一、引言

1.时代价值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但情感教育缺失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教育体系转型期的深层矛盾,需要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家校协同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

2.现实困境

由于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教师培训不足、评价体系侧重于知识记忆而非行为或情感的内化、教学方法的单一等原因,德育课易陷入知识灌输,学生缺乏实际体验感受与技能。

3.理论适切性

陶行知”四颗糖”教育故事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具启发性的经典案例,其教育意义超越了单纯的道德说教,直掼教育本质——以信任唤醒自觉,用赏识激发成长。

二、知爱——“爱的教育”理念初探

陶行知先生的“爱的教育”理念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以爱为纽带、以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为路径,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生态。这样的理念契合 2022 版课标”培养道德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他们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增强民族气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行爱——“爱的教育”行动落实策略一:课堂生成落实到体会感受中

以爱育爱,是教育的情感根基。陶行知先生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强调教育者需用爱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走近我们的老师》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你和老师之间发生过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孩子们纷纷将和老师之间发生的许多难忘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师的循循善诱、体贴关怀、知识传授……一颗颗爱的种子在学生心底萌发成长,孩子们讲到动情之处眼眶湿润了。

在广播操练习中,孩子们不是这个出错,就是那个表现不好,我很着急,可他们却依然我行我素,相互之间拍手游戏,好象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可正式上场接受验证了,我一脸的严肃,表示出很认真的样子,随着进行曲的节奏,我认真地踏着。孩子们出奇的安静,一改刚才的松散,跟着我认认真真地前进着,转弯直角走得非常到位。到了操场上,我站到队伍前面,两手伸直紧紧地贴在裤缝上,一动也不动。孩子们都和我一样,站得都像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纹丝不动。我定睛一看,平时特别爱动的那几个小家伙,这时站得出奇的好,过了好久没有乱动过。队伍直得成了一条线,看上去真是舒服。过后,我问他们:“怎么今天表现这么好啊?”他们热情的话语再次感动了我:“老师,你站得那么好,我们向你学呗!”我情不自禁地把他们紧紧地搂在怀里。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我用自己的言行教孩子懂得了感动,拥有一颗理解别人、宽容别人的善良之心。真诚,让我与学生走得更近;感动,让我们掌握了更有效的教育契机。

策略二:解决问题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实践场域。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逻辑,建议将厨房、田野、工坊变为课堂,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学校集体中的一员,有责任去关心学校事务,完善大家共同的生活空间,我带领学生分组到校园去开展“我为校园出点力”调查活动。这群“学校的小主人”三五成群,兴致勃勃地在校园里仔细查看,认真思考,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操场边的地砖不够平整,同学们在跑步时会不小心被拌倒,建议进行修整;小花园里树木杂乱,许多美丽的花儿开放了也无法距离观赏,建议用小石板铺设最佳路径,可以让同学们课间到小花园悠闲地散步、观赏植物;看到有的同学洗好手没有把水龙头及时关紧,孩子们赶忙设计了“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牌张贴起来;看到有的同学在校门口乱扔垃圾,孩子们建议要在校门口增设垃圾桶,他们认真设计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小报,向大家宣传垃圾分类投放的重要意义和正确方法……在“校园小主人”们的努力下,学校变得越来越美好。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多关注了学校的建设,发现问题后能积极思考,合理解决,提升了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初步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和依法维权的意识。

3.策略三:规范行为落实到润心引导中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的方法论。陶行知先生坚持“行动导向原则”,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颠覆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时,当我发现同学之间起冲突时,并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内化孩子的行为,将冲突事件巧妙化解。

上课铃声响了,操场上,一场激烈的争吵却正愈演愈烈。小硕正面红耳赤地与一群同学抢一只篮球,眼看就要动手打起来。我马上冲过去,大喊一声:“把篮球给我!”孩子们一听,连忙把球塞到我手里:“小硕要抢我们的球,快给老师!”我把篮球紧紧抱住,向教学楼走去。小硕追上来,竟然用力来抢我手里的球,我抱得紧,他没能得逞。我用生气的目光看了他一眼,轻声说:“先来上课吧!”我走进教室,环视了一下坐得端正的孩子们,发现小硕没跟着来上课。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后,听到的是“找不到小硕”的结果。按照平时对他的了解,这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一下课就会冲出教室在校园里四处玩耍,特别喜欢打篮球。因为我能看到他的“闪光点”:他能积极打扫教室卫生,唱的歌悦耳动听,还是运动场上的小健将……我时常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他,用热情的话语激励他,所以他一直都很听我的话,我相信他一定很快就会来上我的课。我让孩子们先读一会儿书,站在教室门口,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不一会儿,他果然从远处慢慢走过来,低着头,走几步就偷偷看我一眼,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我什么也没说,只是看着他,他走进教室,赶紧拿出书本,坐得比平时端正听我上课。我一提问,他马上高高地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比平时表现积极。我读懂了他的“后悔”,课后,我走到他身边轻声问:“你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不该抢同学手里的篮球,也不该抢你手里的篮球。”我微笑着说:“老师知道你喜欢打篮球,听到铃声应该先来上课。一个人玩篮球多没意思,大家一起玩才有趣。我理解你,下课后和同学们一起玩好吗?”小硕听了连连点头。孩子渴望被理解,他们的许多不当行为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加以耐心、细致地引导,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更能入他们的心。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爱的教育”理念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精神底色与实践指南,其”知情意合一”的教育观,对破解当前德育”情感空泛化”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

2.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及教师用书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