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新旧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及路面结构协同优化研究

作者

王人贵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路改扩建工程逐渐成为提升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方式。然而,改扩建过程中常常面临新旧路基之间难以避免的沉降差异问题,这不仅影响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能,还可能造成行车安全隐患。因此,探索有效的沉降控制技术与路面结构的协同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沉降问题分析

1.1 新旧路基沉降成因

新旧路基的沉降差异首先源于路基材料的不同属性。新路基通常采用现代化的建材,如高强度混凝土和改良的沥青等,其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与旧路基的传统材料(如老化的混凝土或不合格的填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荷载施加后,可能导致新旧路基的沉降速率和幅度不一致,甚至产生局部沉降和裂缝现象。

地基的承载力是影响沉降的重要因素。旧路基由于长期承载交通荷载,可能会出现土壤压缩、松动或水分迁移等现象,导致其承载力降低。与之相比,新路基在设计和施工时经过相应的力学测试和优化,通常具备更好的承载能力。然而,在新旧接合处,地基承载力的不均匀分布可能导致沉降集中,产生沉降差异。

1.2 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路基的沉降会直接导致路面的裂缝与变形。由于新旧路基之间的沉降差异,当不同部分的路基以不一致的速率下沉时,路面表面便会受到应力集中。这种应力不均匀性可能导致摩擦、拉伸或压缩,从而出现裂缝或龟裂现象。一旦裂缝形成,不仅降低了路面的美观性,还可能进而影响路面的排水性能,加速病害发展,缩短路面的使用寿命。此外,路面的明显变形可能导致行车不平顺,增加维护工作量,进而增加了交通管理成本。

沉降引发的路面问题,最终将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路面裂缝和变形可能导致车辆在行驶时出现颠簸,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微小的路面问题,都可能因车辆的高速行驶而导致巨大的安全隐患。分析表明,桥梁、隧道等特殊结构在沉降影响下,面临更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这些结构的稳定性与路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

二、差异沉降控制技术

2.1 控制技术的分类

2.1.1 物理控制技术

物理控制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直接介入路基与路面系统,以达到降低沉降的目的。这类技术通常包括土工布、加筋土等材料的应用,能够增强路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例如,在新路基施工时,可以在其基础上铺设高强度土工布,通过增加土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抵御沉降。同时,通过改善基底排水条件,减少地基水分对土壤的影响,从物理层面降低沉降风险。

2.1.2 工程措施控制技术

工程措施控制技术则是通过改变施工方法和设计方案来控制沉降。这包括合理选择路基材料、优化路基的结构设计、以及采用分层施工和动态监测等手段。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采取预压、浮置等施工方法,使新旧路基在施工期间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速率。此外,通过设置沉降观测点,实时监测路基的变形情况,并结合数据进行适时调整,有效地控制了沉降对路面的影响。这样,不仅能降低工程风险,还能在施工阶段就消除潜在隐患,为后续的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2.2 新旧路基适应性管理

2.2.1 加强监测与评估

有效的监测与评估是新旧路基适应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置多个沉降监测点,可以实时收集沉降数据,评估新旧路基的变形情况。这些数据有助于工程师识别沉降趋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结合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雷达等,可以更为精确地掌握路基的动态变化。一旦监测结果显示沉降超出预设标准,便可以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从而降低交通事故风险和设备损坏概率。此外,定期评估工程的整体性能,包括承载力、稳定性等,可以为后续的维护和改进提供依据。

2.2.2 动态调整施工方案

动态调整施工方案是适应性管理的另一关键环节。根据监测数据与评估结果,施工团队可以灵活调整施工步骤和材料选择。例如,如果监测到新路基沉降异常,可以考虑增加预压时间、改进排水系统或使用其他加固材料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此外,工程师可以采取分阶段施工的方法,先对某一段路基进行集中处理,待其沉降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施工。通过这种灵活的施工管理,不仅能够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还可以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与安全隐患。

三、路面结构的协同优化

3.1 路面结构设计原则

3.1.1 材料选择优化

材料选择是路面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路面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维护成本。优化材料选择需考虑道路功能、交通流量及地质特性等因素。选择高强度、高弹性及耐磨损的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改性沥青等,能够提高路面的抗裂能力及耐久性。此外,应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成本,通过初期投资与长期维护的平衡,优先选择能够降低后续维护频率的材料。例如,抗水蚀、低热膨胀的材料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上展现出明显优势,从而减少由于材料损耗引起的经济损失。

3.1.2 多层结构协同

多层结构协同设计是实现路面整体性能的重要策略。在设计中,各层之间需具有良好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力学系统。通常情况下,路面结构由表层、绑定层和基础层等多层组成,各层材料应根据其功能特性进行优化选择和协调。例如,表层需具备抗磨损和防滑的特性,基底层则应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排水性能。通过合理设计各层的厚度和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沉降和裂缝的发生率,提高系统的整体抗压强度。此外,通过模拟分析可以预测各层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进而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最佳的路面结构效能。

3.2 路面施工技术创新

3.2.1 施工方法改进

施工方法的改进直接影响路面施工的质量与效率。传统的施工方式往往存在工序繁琐、施工周期长及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引入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如摊铺机、压路机等现代化机械,可以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同时,多种新型施工方法的结合,如热再生施工、冷再生技术等,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和经济性。采用快速固化材料和技术,也能缩短养护时间,提高道路的投入使用率。此外,优化施工流程,如合理安排不同工序的先后顺序,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施工安全性,从而提升整体工程质量。

3.2.2 实时监测与反馈调整

实时监测与反馈调整是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对温度、湿度、施工厚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施工状况。当监测结果与设计规范出现偏差时,可以立即进行反馈调整,避免不合格情况的发生。例如,若发现施工温度不达标,现场管理人员可以迅速采取措施,调整材料的使用状态或优化施工工艺。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能够在施工前识别潜在风险,并提前制定应对预案,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总结

本文围绕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新旧路基差异沉降问题展开,分析其成因及影响,介绍了多种沉降控制技术和路面结构优化策略。有效的控制技术与优化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沉降情况,提升路面结构性能,为行车安全提供保障。此外,研究提出了未来在新材料与智能监控系统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以进一步优化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阳. 某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及效果评价[J]. 四川水泥,2024,(11):208-210.

[2]林龙强.新旧公路路基差异沉降机理与衔接控制技术应用研究[J].散装水泥,2023,(06):104-106.

[3]李吉,谢雨廷,曾鹏,等.堤路改造工程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实施效果研究[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3,(0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