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托幼一体化语言区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连续性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廖菁菁

昆山市绣衣幼儿园

一、托幼衔接阶段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

托班与小班是幼儿口语表达从“萌芽”到“发展”的关键过渡期,二者既存在阶段性差异,又呈现连续递进的发展规律,为连续性培养策略提供依据。

(一)托班幼儿口语表达特点

托班幼儿处于“单词句”向“简单句”过渡阶段,口语表达以“需求驱动”为主:能使用 2-3 个词的短句表达基本需求(如“要喝奶”“玩球”);发音不够清晰,常依赖肢体动作辅助表达(如指认物品、模仿动作);语言内容聚焦具体事物,难以描述抽象概念;对重复的语言模式(如儿歌叠词)感兴趣,且以模仿表达为主。例如在语言区阅读绘本时,幼儿会指着画面说“小狗”“叫”,而非完整表述“小狗在叫”。

(二)小班幼儿口语表达特点

小班幼儿进入“完整句”发展阶段,口语表达从“需求驱动”转向“交流驱动”:能说5-6 个词的完整句子,描述事物的动作与状态(如“小鸟在树上唱歌”“妈妈买了苹果”);发音清晰度显著提升,能准确表达常见词汇;开始尝试讲述简单情节,主动与同伴、教师分享生活经验(如“我周末去动物园了”);能理解并回应简单提问,对语言交流的兴趣明显增强。例如在语言区活动中,幼儿会主动向同伴介绍“这本绘本里有一只大老虎,它在追小兔子”。

二、托幼一体化语言区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连续性培养策略

基于幼儿口语表达的发展规律,从活动内容、材料投放、教师指导三个核心维度设计连续性策略,实现托班到小班的平稳过渡与能力进阶。

(一)活动内容:主题延续,难度递进

以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主题为核心,设计连续且进阶的语言区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熟悉场景中逐步提升表达能力。

1.主题延续

选择贯穿托班与小班的连贯主题,如“我的身体”“动物朋友”“生活习惯”。托班围绕“我的身体”开展“认识五官”活动,幼儿学习说“眼睛”“鼻子”“嘴巴”等词汇;小班衔接开展“五官的作用”活动,引导幼儿用“眼睛能看……”“嘴巴能说……”的句式表达,承接托班经验并拓展内容深度。

2.难度递进

从“词汇积累”到“句子表达”,再到“简单讲述”逐步进阶。托班以“词汇游戏”为主(如“指认物品说名称”);小班过渡到“句子创编”(如“用‘我喜欢……因为……’说一句话”),再到“故事片段讲述”(如“说说绘本里小熊做了什么”),适配口语表达的发展需求。

(二)材料投放:兼顾熟悉性与拓展性

材料作为语言区活动的载体,投放需保留托班熟悉元素以减少衔接不适,同时增加进阶材料引导能力提升。

1.保留核心材料,延续安全感

小班语言区保留托班幼儿喜爱的经典绘本(如《婴儿画报》)、儿歌卡片、动物手偶等材料。例如托班常用手偶玩“打招呼”游戏,小班可继续使用该手偶,拓展“手偶讲故事”活动,让幼儿在熟悉材料中自然过渡。

2. 增加进阶材料,激发表达欲

在熟悉材料基础上,小班逐步增加“互动式绘本”(带翻翻页、洞洞的绘本)、“场景拼图”“故事接龙卡片”等材料。例如投放“幼儿园生活拼图”,幼儿拼出“吃饭”“游戏”等场景后,需用完整句子描述画面,推动从“词汇表达”到“句子描述”的过渡。

(三)教师指导:从“支持模仿”到“引导表达”

教师指导需适配不同阶段幼儿特点,形成从托班到小班的连续指导逻辑。

1. 托班阶段,建立表达自信

采用“一对一”或“小组互动”模式,用夸张的语气、表情引导幼儿模仿表达。例如玩“水果猜猜猜”游戏时,教师拿出苹果说“这是苹果,红红的苹果”,鼓励幼儿跟着复述;当幼儿用单字或动作回应时(如指香蕉说“蕉”),教师及时肯定并补充完整句子(“对,这是黄色的香蕉”),帮助幼儿积累语言经验,建立表达自信。

2. 小班阶段,提升表达质量

减少直接示范,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主动表达。例如阅读《好饿的毛毛虫》时,教师提问“毛毛虫吃了什么?”“它最后变成了什么?”,鼓励幼儿用完整句子回答;组织“周末分享会”,让幼儿轮流讲述“周末做了什么”,教师用“然后呢?”“你觉得开心吗?”等问题引导拓展内容,推动口语表达从“简单描述”到“完整讲述”的提升。

三、结论

托幼一体化背景下,语言区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连续性培养需立足幼儿发展的差异性与连续性。通过“主题延续进阶的活动内容、熟悉与拓展结合的材料投放、从支持到引导的教师指导”策略,既能帮助幼儿平稳适应托幼过渡,又能推动口语表达从“简单模仿”向“自主讲述”持续发展。实践表明,科学的连续性培养策略能有效提升幼儿口语表达的流畅性、逻辑性与主动性,为其后续语言能力及社交能力发展奠定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个性化培养策略,为托幼一体化语言教育提供更精准的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