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优化调度与协调控制

作者

刘世棉

身份证号:45252319690527591ⅹ

引言

在碳中和与能源转型背景下,分布式电源因靠近负荷中心、降低输电损耗、提升效率而得到广泛应用。智能电网通过通信、控制与信息处理为其接入与利用提供条件,但间歇性与波动性增加了调度与控制难度,不合理接入还可能引发电压、频率及线路问题。构建优化调度与协调控制体系需兼顾技术与经济目标,解决多源多节点的耦合与效率问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优化出力计划以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和通过多层次控制保障运行稳定。智能电网依托信息共享与实时交互,可将调度与控制形成闭环。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结合预测、优化与控制的综合方法,以实现分布式电源的高效调度与稳定运行。

一、智能电网中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的影响与挑战

分布式电源接入智能电网后,其运行方式与集中式电源显著不同,表现为容量相对较小、位置分散且多为逆变接口接入,这使得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功率平衡和稳定性均受到影响。首先,在功率平衡方面,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波动性要求电网具备更强的调节能力,尤其是在高比例接入情况下,电网必须依赖储能系统、快速响应的常规机组或需求侧管理来平抑波动。其次,在电压与频率稳定性方面,分布式电源缺乏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量支撑,易在负荷突变或电源出力快速变化时引发频率偏移和电压闪变,对电能质量构成威胁。此外,分布式电源大多接入配电网,逆潮流现象可能导致继电保护动作失灵、配电设备过载等问题,增加了配电网运行的复杂性。最后,多类型分布式电源的协调运行存在技术和管理难题,例如光伏与风电出力的随机性差异、生物质能和燃气轮机的可控性差异,以及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策略优化等,都需要统一考虑。针对这些挑战,智能电网通过部署先进的监测、通信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分布式电源状态的实时感知、预测与优化控制,但这需要调度与控制策略的高度协同。

二、分布式电源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在智能电网中,分布式电源优化调度的目标不仅是保证供需平衡,还要最大化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运行成本、减少碳排放,并兼顾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优化调度模型一般包括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三个部分。目标函数可设定为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大、碳排放最小等单一目标,或通过加权方式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以满足不同运行情境下的综合需求。约束条件包括功率平衡约束、电压与频率稳定性约束、设备运行约束、网络潮流约束等,同时还需考虑备用容量与环境政策限制等外部条件。决策变量主要包括各分布式电源的出力计划、储能充放电功率、需求响应调节量以及可控负荷的启停策略等。在建模方法上,可采用基于精确数学模型的确定性优化,也可结合气象预测数据和历史运行数据采用随机优化或鲁棒优化方法,以应对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此外,为提高计算效率和适应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和智能优化方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蚁群算法等,实现多目标、多约束条件下的快速求解与动态调整。针对多节点、多能源类型的系统,可采用分布式优化方法,将整体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并行求解,再通过信息交互与协调机制实现全局最优与局部可行性兼顾。

三、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策略

协调控制是优化调度结果落实到实际运行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层次的控制体系,实现分布式电源之间、以及分布式电源与电网之间的协调与互动。通常,协调控制可分为一次控制、二次控制和三次控制三个层次:一次控制主要依赖本地控制器实现快速响应,如逆变器的电压/频率支撑功能、储能系统的瞬时功率调节等;二次控制通过区域控制中心实现,侧重于在分钟到小时级时间尺度上对区域内分布式电源进行功率分配与调整,确保系统参数回归正常范围;三次控制由调度中心统一执行,时间尺度为小时到日,主要用于经济调度和备用管理。智能电网下的协调控制不仅依赖传统控制方法,还结合了多智能体系统(MAS)、分布式控制算法和信息物理融合技术,使各分布式电源在保持自治性的同时,能够通过通信网络共享信息、协同决策。为了应对分布式电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协调控制还需引入预测控制策略,将气象预测、负荷预测等信息融入控制决策,实现超前调节。同时,需求侧管理也是协调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态电价、负荷移峰等手段引导用户用电行为,与分布式电源出力形成互补,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四、优化调度与协调控制的融合实现

优化调度与协调控制在实际运行中并非孤立存在,而应形成紧密的闭环体系。智能电网可通过统一的调度控制平台,将分布式电源的预测出力、实际运行状态、负荷需求、储能水平等信息实时汇总,利用优化算法生成调度计划,并将计划指令下发至各分布式电源及控制单元。在执行过程中,控制系统实时监测运行偏差,并根据反馈信息动态修正调度计划,实现滚动优化与分层控制的融合。信息通信技术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5G、光纤通信和边缘计算等技术能够保障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而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则为预测与优化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支撑。融合实现还需要标准化的通信协议和接口,以确保不同厂商、不同类型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此外,网络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分布式电源的广泛接入和通信网络的高度依赖,使得系统面临潜在的网络攻击风险,因此必须在调度与控制体系中引入安全防护机制,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

五、结论

智能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优化调度与协调控制,是应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多目标、多约束的优化调度模型,并在多层次、多时间尺度上实施协调控制,可以显著提高分布式电源的消纳能力和利用效率,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优化调度与协调控制将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化和安全化。同时,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完善也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加快制定分布式电源接入和运行的标准体系,推动技术、市场和管理的协同发展,为实现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席旭.智能电网中电力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J].张江科技评论,2024,(12):54-56.

[2]李开妍.智能电网背景下优质服务对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24,(28):58-60.

[3]王冬.电力工程技术中的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接入研究[C]//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全国绿色数智电力设备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会论文集(五).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顺平县供电分公司;,2024:283-285.DOI:10.26914/c.cnkihy.2024.0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