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前馈控制的康复护理干预对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

李丹阳

白城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吉林 白城 137000

引言: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短暂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不适,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绞痛作为其典型症状,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设计,选取 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3 月期间在某三甲医院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的 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0 例)和对照组(50 例)。实验组接受基于前馈控制的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心绞痛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研究对象与纳入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年龄在 45~75 岁之间;经临床及心电图检查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发作频率每周至少 2 次;病情稳定,无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愿意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病史;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沟通与依从性;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重大系统性疾病;已参与其他康复干预研究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随访者。

(一)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

常规健康宣教(饮食、运动、用药指导等);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心绞痛发作时的急救处理指导。

(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个性化风险评估与预测;对每位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情绪状态、服药依从性、运动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利用护理评估工具识别潜在诱发因素(如压力大、气温骤变、过度劳累等),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结构化干预计划制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路径表,包括每日活动安排、心理调节建议、药物管理提醒、营养搭配等;引入“触发点”机制,在可能引发心绞痛的因素出现前主动介入。动态监测与反馈调整使用可穿戴设备(如心率监测仪、运动手环)对患者日常生理指标进行持续监测;每周一次电话随访,每月一次面对面复诊,根据数据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开展认知行为疗法(CBT)辅助的心理干预课程;进行放松训练、呼吸训练、正念冥想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定期组织心绞痛知识讲座,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0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 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12 个月的随访。干预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数据如下:

1.主要疗效指标比较(干预前后)

(一)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基于前馈控制的康复护理干预对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实验组在接受了基于前馈控制的康复护理后,在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态及服药依从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该干预模式在慢性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首先,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显著下降,这可能得益于前馈控制理论中“预测-干预”的核心理念。通过对患者个体化评估和动态监测,提前识别诱发因素并进行主动干预,有效避免或减轻了心绞痛的发生。这种前瞻性、系统性的护理方式弥补了传统护理的滞后性和被动性,从而提高了干预的有效性。

其次,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身体活动能力、心绞痛稳定状态及治疗满意度方面表现突出。这一结果提示,前馈控制护理不仅关注生理症状的缓解,还注重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有助于实现患者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张青兰. 早期渐进式综合康复护理在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心脏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J].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25, 36 (01): 102-105.

[2]邱彩虹. 中医心脏康复护理技术在高血压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 [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 (13): 118-121.

[3]段雪莹. 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绞痛 PCI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3 (06): 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