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

作者

阳军

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空间结构日益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样化与动态演化趋势。传统的统计数据与人工调查手段在土地利用变化的时效性与空间精度方面存在局限,难以全面反映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的真实状态。遥感技术作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在城市土地利用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多源遥感数据获取能力增强、影像分辨率提升及处理算法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粒度和精度大幅提升。多源遥感数据包括不同卫星平台、不同传感器类型与多时相影像,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通过遥感影像处理、分类识别与变化检测等技术手段,能够及时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过程。

1 城市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1.1 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特征与优势

多源遥感数据是指来源于不同卫星平台、传感器类型及获取时间的遥感图像,其在空间分辨率、光谱特征及时间连续性方面各具特点。融合光学、雷达与热红外等多类型数据,能够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提升城市土地利用识别的精度。例如,光学遥感数据具有较好的可视性与判读性,在城区建筑、道路、水体等提取中具有效果显著;而合成孔径雷达在多云高湿地区可实现全天候成像,对建筑物边界提取具有良好补充作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可实现城市扩展趋势的时间序列分析,有利于识别季节性土地利用变化及人为开发活动轨迹。在数据融合过程中,通过主成分分析、小波变换或图像加权叠加等方法实现不同遥感源间的互补集成,为后续分类识别和变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1.2 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识别与影像分类技术

遥感影像分类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核心环节,分类精度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当前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及基于对象的图像分析方法。监督分类依赖已有样本训练集,通过最大似然、支持向量机或随机森林等算法进行地类判别,适用于地类特征明显的城市影像分析。非监督分类不依赖训练样本,而是通过聚类算法自动识别影像中的类别结构,适用于先验知识缺乏场景。基于对象的图像分析将影像分割成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图斑,再依据其光谱、纹理与形状属性进行分类识别,能够有效减少“椒盐效应”并提高分类的整体连贯性。合理选择分类方法与分类尺度,结合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助于提升城市区域的遥感识别能力。

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量化分析与趋势判断

2.1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空间分布演化规律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呈现出持续扩张的趋势,尤其在城市边缘区表现为由点状扩展向带状、片状蔓延的特征。通过遥感影像分类与时序变化叠加分析,可有效揭示建设用地的扩展轨迹。从空间分布上看,建设用地扩张往往沿交通干线、河流两岸或政策支持区域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线性主导趋势与聚集扩展效应。部分地区存在新增建设用地与生态红线重叠的问题,反映城市空间扩张存在盲目性与资源冲突。量化分析中可引入扩展指数、增长强度指数等指标,评估不同方向建设用地扩展的速度与强度,为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2.2 农田与绿地转变趋势的遥感量测分析

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大量农田与绿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导致城市生态功能弱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失衡。遥感影像能够识别地表植被变化特征,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等指标进行时序对比,可直观反映农田与绿地的消长过程。通过叠加多时相影像变化图层,能够识别出耕地非农化、绿地硬化的空间集中区。在变化趋势分析中,还可计算各类用地的转移矩阵与转移概率,明确土地利用转换路径与方向。农田与绿地的减少速度较快,反映城市建设压力与生态保护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张力,呼吁加强

土地用途规划与绿地系统保护。

2.3 工业用地与交通用地的空间动态结构

工业园区及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其变化趋势反映了城市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发展的方向。遥感影像中的工业用地通常表现为大片连续的低反射区,交通用地呈现线性或放射状结构,可通过形状指数与几何特征提取进行识别。在多时相遥感数据中,工业用地的新增区域与原有用地的空间连接性增强,表现出规模集聚与功能配套趋势。交通用地的拓展主要沿主干道延伸,并通过节点式枢纽建设带动周边土地功能转换。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方向性扩张指标,可定量反映工业与交通用地的空间重构过程,为产业布局优化与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支持。

3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结果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3.1 城市规划布局优化中的遥感数据支撑功能

遥感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规划实施监测与空间开发强度评估等方面具备高效优势。通过变化检测分析得到的用地扩张趋势图与功能区变化图,可用于识别规划执行偏差、评估用地效率,并对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规提供修正依据。遥感影像还可辅助识别非建设用地非法占用、违法建设区域等问题,为城市治理提供信息基础。在新区规划与旧区改造过程中,遥感分析可提前判断土地适宜性与开发潜力,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与重复投资。

3.2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路径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结构与环境承载力,遥感数据分析可揭示生态敏感区、绿地破碎化趋势与热岛效应演变规律,为生态保护提供量化依据。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图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图,能够指导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城市生态弹性。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引入遥感数据监测的土地利用变化指标,可作为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量化维度,服务于绿色发展政策制定与绩效评估体系建设。

3.3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与政策评估的基础数据支持

多源遥感数据提供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支撑工具。通过遥感数据判识土地开发强度与存量空间分布,可为城市土地整治、增减挂钩等政策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在土地审批与供地管理中,遥感图像可用于验证用地现状与使用合法性,强化土地执法监管效能。土地利用变化统计结果还可作为土地资源年度调查、利用现状分析及政策绩效评估的依据,提升土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水平。

结语

多源遥感数据因其多样性、连续性与广覆盖等特点,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展现出广泛适用性。通过影像融合、分类识别与变化分析等技术手段,能够系统、动态地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为土地管理、生态保护与城市规划提供重要支持。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强化遥感分析结果在实际治理决策中的转化应用,构建多源遥感与城市管理业务深度融合的监测机制,不断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海峰,李佳明.多源遥感数据在城市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3,46(4):58-63.

[2] 刘卓然, 张凌风. 遥感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方法与进展[J]. 地理空间信息,2024,42(6):17-23.

[3]何玉坤,周继勇.基于遥感数据的城市空间扩展动态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23,35(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