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 万千瓦煤电项目总平面规划布置优化探讨
洪东坡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7
引言
火力发电厂总平面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自然条件,合理确定拟建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运输线路、工程管线、绿化美化等设施的平面位置,使各方面在空间、时间上形成良好的衔接组合。 6×66 万千瓦煤电项目作为大容量能源工程,其总平面规划需兼顾规模化生产与资源集约利用。拟建厂址位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形开阔但存在一定起伏,自然坡降与高差对布局设计提出特殊要求。传统规划中易出现功能分区分散、线性工程冗长等问题,而本项目以流程顺畅、用地节约为核心原则,通过多方案比选优化布局,旨在解决传统模式的局限,为项目高效建设与运营奠定基础。
一、火力发电厂厂区总平面规划的传统局限
1.1 功能分区布局分散,土地集约利用不足
传统大型煤电项目常因功能分区缺乏系统整合,导致用地效率偏低。各生产系统按单机组配套分散布置,主厂房、配电装置、储煤设施等间距过大,未充分考虑上下游工序的关联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同时,辅助设施与生产区缺乏协同,如检修间、水处理设施等独立设置,既增加占地又延长管线连接,与“集中简约”的布局理念相悖。这种分散布局还使得各区域之间的管理协调难度加大,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的路径变长,间接影响了整体运营的流畅性,也不利于统一的安全监管和应急响应。
1.2 线性工程设计粗放,流程协同性不足
传统规划中,输煤栈桥、循环水管线等线性设施因功能分区分散而路径冗长,不仅增加建设成本,还降低系统运行效率。例如,储煤设施与主厂房的距离过远,导致输煤路径复杂;配电装置与主变的电气线路未能短捷连接,影响能源传输效率,违背“缩短关键线性工程量”的优化原则。线性设施的冗长还可能增加维护成本,且在出现故障时,排查和修复的难度也会相应提升,对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潜在影响。
1.3 地形适配性不足,土方工程冗余
面对有起伏的地形,传统规划多采用平坡式布置,未充分结合自然坡降设计竖向布局,导致场地平整土方量大,既增加工程投资,又可能破坏原有地形肌理。此外,排水系统设计与地形适配性差,易出现积水风险,需额外投入防排洪设施。这种对地形的强硬改造,不仅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还会使场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降低,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平衡。而且平整后的场地往往缺乏自然排水坡度,需依靠大量人工管网排水,增加了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维护成本。
二、 6×66 万千瓦煤电项目总平面规划的优化方向
2.1 集群化功能分区,强化核心区域联动
以主厂房为核心构建集群化布局,将上下游关联设施集中布置:主厂房区居中,南侧依次布置配电装置区与空冷塔区,北侧设储煤设施区,形成四列式格局,确保各功能区动线短捷。同时,将行政办公、食堂等整合为联合建筑,生活服务区与生产区适度分离又相互呼应,既方便管理又提升生活环境质量。这种集群化布局能让各功能区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也便于集中进行环保和安全管控,提升整体运营的协同效率。各区域通过共享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压缩冗余空间,形成布局紧凑、联系便捷的整体格局,增强核心区域的联动效应。
2.2 关键系统整合优化,提升流程效率
对输煤、水处理等关键系统进行整合:储煤设施采用封闭煤场并独立布置于厂区外,通过专用栈桥连接主厂房,减少粉尘影响;将循环水、锅炉补给水及工业废水处理系统联合建设为集中水务区,共享公用设施,缩短管道长度并节约用地。此外,采用架空综合管架敷设电缆、灰管等,提升管线管理效率。系统的整合优化能使各环节的衔接更加顺畅,降低能源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也便于对系统进行集中监控和维护,减少运营过程中的故障发生率。通过对系统流程的重新梳理,消除不必要的迂回路径,使物料和能源传输更加直接高效,提升整体运营的经济性。
2.3 地形适配性设计,优化竖向与排水
结合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采用阶梯式竖向布置,将厂区划分为四个台阶,各区间以坡道连接并做护坡处理,既减少土方量又适应自然坡降。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雨水通过地表与路面结合的方式散排至北侧,确保场地排水坡度符合要求,避免二次开挖。这种顺应地形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的优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让排水系统更符合自然规律,降低积水风险,节省不必要的工程开支。阶梯式布局还能形成自然的功能分区界限,增强各区域的独立性与联系性,使整体布局更贴合地形特征。
三、 6×66 万千瓦煤电项目总平面规划优化的实施保障
3.1 多专业协同设计,确保方案科学性
建立总图与工艺、建筑等多专业协同机制,在规划初期共同论证功能分区、设施布局及管线走向,确保方案符合工艺流程要求与安全规范。通过多方案比选,优先选择流程顺畅、用地集约的布置形式,将 “降低工程造价” 原则贯穿设计全程。各专业的深度参与能让规划方案更全面地考虑到项目的各个方面,从而保证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协同过程中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直观呈现各专业设计的衔接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冲突,提升方案的整体科学性。
3.2 生态与安全统筹,强化风险防控
针对厂址受多侧洪水影响的特点,在东、南、西侧围墙外修筑防洪堤,构建多重防排洪体系。将危废暂存库等设施合理布置于空冷塔区,与生产区、生活区保持安全距离,既满足环保要求又降低环境风险。通过对生态和安全的统筹考虑,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潜在风险,保障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项目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优化成果
电厂采用四列式布置格局:厂区由南向北依次布置:750kV 配电装置区、间接空冷塔区、主厂房及脱硫设施区、储煤设施区。全厂共分为 8 个功能区:主厂房区处于全厂中心区域。6 台机组汽机房联合布置,固定端朝东,扩建端朝西,汽机房朝南,锅炉房朝北,向南出线。间接空冷塔区东西向呈“一”字形布置在主厂房 A 列外。750kV 配电装置区布置于间接空冷塔区南侧。储煤设施区布置于主厂房区北侧。辅机干湿联合冷却塔区集中布置于主厂房扩建端西侧。附属及辅助生产设施区布置于主厂房炉后设施固定端东侧。厂前生产管理区布置于主厂房固定端东侧,北邻附属及辅助生产设施区。生活服务区布置于间接空冷塔区东侧,北接厂前生产管理区。
厂区围墙内用地面积 97.19hm2 ,比可研减少 19% ,土石方工程量比可研减少约36.4% 。

五、结论
6×66 万千瓦煤电项目总平面规划优化需以用地集约、流程顺畅、安全环保为核心,通过集群化布局、系统整合与地形适配,以主厂房为核心的功能分区、关键设施联合建设及与地形适应的阶梯式竖向设计,有效减少用地与土方量,总平面布置方案达到了总体最优,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降低了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郭全红.工业厂区总平面规划及厂房空间布局设计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12):106-108.
[2]徐龙,赵文科,于栋.浅析总图在涉外电力项目中的工作重点[J].中国工程咨询,2017,(03):42-44.
[3]邢立福.火力发电厂总平面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资讯,2019,17(29):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