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固原市发展建设保障性住房面临的困境及破解对策

作者

郭咏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756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十四五”时期住房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新发展阶段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也是解决低收入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固原市按照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旅特色市功能定位,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向城市聚集,住房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难以满足。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政策之一,旨在解决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难题,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然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其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多个环节均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从固原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制约其良性发展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破解对策,以期为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制约保障性住房良性发展的原因

1.1 房源供给不充足,配套设施不完善

当前,固原市区集中新建、配建公租房共计 11248 套,其中市区回购的 99 套已纳入市区棚改范围,81 户已拆迁,空置 10 套;师范学院 76 套、六盘山林业局 160 套单位直管;但远远不能保证固原市区群众需求。保障性住房作为改善中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的重要举措,在规划选址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品质和使用效果。

第一,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受土地资源和开发成本等客观因素制约,部分地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址距城市中心区域及工作集聚区较远,导致居民面临较长的通勤时间和较高的交通成本,不仅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负担,还降低了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效果。第二,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内部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有提升空间。部分保障性住房在交付使用时,周边的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未同步建成,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部分保障性住房小区内部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和便民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1.2 建设监管不到位,存在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1)质量管控机制执行不力。在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部分项目存在监管缺位现象,如施工规范执行不严格、建筑材料把关不严等,导致项目出现质量问题。

(2)安全管理亟待加强。在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既影响工程质量与进度,又为后续使用埋下安全隐患。

2 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实施路径

2.1 优化规划选址,提高居住品质

保障性住房建设事关民生福祉,相关部门必须科学规划选址,提高居住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多维度选址评估体系。在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址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构建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交通可达性、就业便利度、公共服务配套、环境品质等指标。同时借助 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全面评估选址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力争实现职住平衡。第二,创新土地供给模式。相关部门应努力突破传统供地方式的局限,加大存量土地和房屋资源盘活力度,在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此外,相关部门应鼓励企业将闲置的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用房改建为保障性住房,实现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均衡布局。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短板。最后,相关部门应建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2 强化全过程监管,拓宽融资渠道

为推动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必须构建系统化的监管体系和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

其一,建立全覆盖、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强化质量和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应实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终身责任制,通过强化施工现场监管,从源头上防范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相关部门应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机制,严厉打击围标串标、违法转包分包等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此外,在竣工验收环节,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合同约定进行验收和评估,切实把好质量验收关。其二,强化资金保障,拓宽融资渠道。首先,相关部门应强化政府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其次,相关部门应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配的金融产品,为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最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道路,通过发行保障性住房 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工具,盘活存量资产,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系。

2.3 完善政策法规,创新体制机制

为推动保障性住房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破解发展瓶颈。

首先,在政策法规体系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法规体系,并出台专门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从立法层面明确政府的保障职责、市场主体的参与方式及保障对象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夯实保障性住房发展的法制基础。同时,相关部门应构建住房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物价指数、居民收入水平等指标,定期修订保障标准和准入条件,确保保障性住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其次,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退出全流程管理,堵住管理漏洞。相关部门可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保障对象资格联合审查机制,对保障对象收入变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公正。同时,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收入超过保障标准但不具备市场购房能力的家庭,相关部门可设置 3~5 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实行租金渐进式调整。此外,相关部门应完善违规使用保障性住房的惩戒措施,将骗保、转租、转售等违规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维护保障性住房市场秩序。

2.4 方式,多方位全面保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固原市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面深入地改革和创新,才能摆脱当前面临的困境,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庞溟,朱建辉,万嘉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J].中国金融,2024,(16):76-78.

[2]周贇,王润.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新理财(政府理财),2024,(0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