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文化融入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的策略研究
方宇
安徽省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省桐城 231400
一、引言:文化赋能与党建创新的时代命题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下,如何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穿透力与情感凝聚力,成为重要课题。桐城派作为绵延清代二百余年、影响深远的文学与学术流派,其核心主张不仅在于文法辞章,更在于以文弘道、经世致用的精神追求。刘大櫆(1698-1779),作为桐城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诗文创作与理论主张(如“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尤重文道结合与道德实践,为基层党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本研究旨在以刘大櫆诗文为切入点,探索桐城派文化融入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可行策略,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
二、当前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面临的文化融入困境
尽管文化融入党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基层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制约着桐城派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效能的发挥:
1.思想教育层面: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感染力有待提升。
部分基层党组织的理论学习有时停留于政策文件解读或抽象概念灌输,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价值、精神品格挖掘不够、结合不紧,缺乏像刘大櫆诗文这样具体、鲜活、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载体,导致教育内容略显干瘪,难以引发党员的深层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2.组织生活层面:形式载体创新不足,吸引力有待增强。
组织生活有时存在模式化、程序化倾向,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如以读文件、听报告为主),未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如桐城派遗迹、相关文献)创设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情境。未能将桐城派“义法”、“神气”等理念有效转化为如案例研讨、情景模拟、文化沙龙等更富吸引力和互动性的组织生活形式。
3.作风建设层面:文化滋养转化不够,约束力有待强化。
“清真雅正”的文风要求与党员干部的作风要求(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倡朴实文风会风)虽高度契合,但尚未建立起清晰有效的转化机制。如何将刘大櫆等桐城先贤崇尚的气节、操守、务实精神,具体化为党员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评价标准,融入监督执纪问责,仍需探索深化路径。
三、以刘大櫆诗文为媒介的桐城派文化融入基层党建策略
针对以上困境,应充分挖掘刘大櫆诗文这一具体载体,系统设计融入路径,实现桐城派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深化“文本精读+价值阐释”,筑牢思想根基:
精选篇目,设立“桐城经典”学习模块: 在党员学习教育计划中,系统选编刘大櫆体现“文道合一”、“家国情怀”、“修身砺行”的代表性诗文(如《天道》论理、《观化》言志、《张复斋传》颂廉、《游三游洞记》寄情山水亦含哲理等),进行深入导读和解读。
聚焦核心价值,实现现代转化: 组织专家学者或理论骨干,围绕所选篇目,重点阐释其中蕴含的忠诚观、义利观、廉洁观、实践观等,并与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链接和时代解读。例如,解析《天道》中体现的规律意识与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要求;阐释其游记中自然审美背后的人生哲理与党员豁达胸襟的养成。
开展专题研讨,深化认知认同: 围绕“从刘大櫆看桐城士人的精神担当”、“‘清真雅正’文风与新时代党员作风”等主题,组织党员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研讨,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理解,提升文化自觉和党性修养。
2.创新“情景浸润 + 载体活化”,丰富组织生活:
打造“行走的实景党课”: 利用桐城本地及周边的桐城派文化遗迹(如刘大櫆故居、讲学遗址、桐城文庙)、相关博物馆、纪念馆等,设计“寻访海峰足迹,感悟文脉传承”等主题研学路线。在实地实景中诵读其作品,聆听其故事,让党员身临其境感受桐城文风与士人精神。
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 运用现代技术(VR/AR)再现刘大櫆讲学场景或诗文意境;组织党员排演以刘大櫆生平或作品思想为蓝本的短剧;举办“桐城雅韵”诗文朗诵会、书法临摹(书写其名言警句)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艺术表达等多元方式,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感染力与文化韵味。
创设“海峰讲堂”等特色平台: 邀请研究桐城派和刘大櫆的学者、地方文史专家、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者定期举办讲座或沙龙,不仅讲文学艺术,更着重阐释其思想精髓在当代治理、个人修养中的价值,使组织生活成为文化滋养的园地。
3.推动“理念转化 .+. 行为养成”,涵养优良作风:
以“清真雅正”涵养务实文风会风: 将刘大櫆及桐城派崇尚的“清”(内容清晰、思想清明)、“真”(情感真挚、实事求是)、“雅”(语言得体、格调高尚)、“正”(导向正确、合乎规范)的文风要求,明确转化为党组织文件起草、会议发言、工作报告的规范。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力戒空话套话,追求内容充实、表达精准、作风朴实。
汲取修身智慧,强化自我约束: 提炼刘大櫆诗文中关于修身律己、重义轻利、清廉自守的箴言(如对“君子小人”之辩的论述),将其纳入党员日常行为提醒和廉洁教育内容。鼓励党员将其“文贵有品”的理念内化为“人贵有格”的自觉追求,在日常言行、社会交往、家风建设中践行高尚情操。
建立融合评价机制: 在民主评议党员、评优评先等环节,探索将党员学习践行桐城派优秀思想文化(如是否体现求真务实作风、是否具备文化修养、是否保持清廉本色等)的情况作为参考维度之一,形成一定的文化软约束和正向激励。
参考文献:
[1] 刘大櫆. 论文偶记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 吴孟复. 桐城文派述论 [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3] 关爱和. 桐城派与文学时代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基金项目:
1.2024 年度校级科学研究桐城派文化研究专题重点项目:美学视域下刘大櫆诗文创作理论研究(项目编号:TCSZ2024CTWHzd01)阶段成果。
2.2024 年度校级科学研究党建专项研究项目: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的路径研究——以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系教师第一党支部为例(项目编号:TCSZ2024FDYyb03)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