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空间视域下湘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治理路径探析

作者

刘伟明

湖南城市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湘剧,是湖南的代表剧种。本课题在社会空间视域下,围绕湘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治理,阐述其起源、发展及社会空间价值,研究湘剧文化遗产当前面临的保护与治理现状,提出社会空间视域下湘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治理实践路径,旨在为湘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社会空间;湘剧;文化遗产

引 言

当前,城市更新行动不断推进,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其价值和意义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1]在学科生态下,文化空间理论应运而生。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认为,空间的资本化以及资本的空间化,推动当代城市空间基本格局的形成,资本逻辑起主导作用。[2]随着产业资本向构成性中心涌流,大量配套构成性中心的二级生产消费部门,商场、电影院、图书馆、学校以及医院等在构成性中心四周出现,构成性中心便转化为产业中心。

本课题研究围绕社会空间视域下的湘剧文化遗产治理,探讨地域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分析湘剧在地域内的保护与传承,从地理、环境、社会等角度解析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丰富湘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理论体系,探寻湘剧保护传承的机制,加强社会空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将湘剧等传统文化融入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一、湘剧的起源和发展

有着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湘剧,是湖湘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湘剧第一次记载见于1920年的《湖南戏考》第一集的序言中,1930年开始普遍出现在长沙的报纸文章中。

湘剧,又名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因其在长沙府十二属湘南东部十多个县市流行,而被称为长沙湘剧。明代成化年间,长沙是吉王府所在地。式阳腔、昆曲以及乱弹先后传播到此地,与本地区民间艺术、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唱白用中州韵、富有本地特色的剧种。[3]

关于湘剧起源说法众多,著名剧作家范正明在其《湘剧形成简述》中指出,湘剧的形成主要标志是其四种声腔,高腔即为戈阳腔,在明代初年传入湖南,与本地的民间音乐和本地语言相结合后发展成为带有湖湘特色的高腔;低牌子为昆曲或宋元南曲遗音;乱弹源于徽调,许多经典的湘剧曲目《巧虎斗》《探亲家》《时迁盗鸡》等唱的就是徽调的吹腔、罗罗腔和喷咕二黄。

1975年,现代戏《园丁之歌》由湖南省湘剧院拍成电影。1990年,《琵琶记》获首届文华新剧目奖。1998年,新编历史剧《子血》获文华新剧目奖。2011年,现代戏《李贞回乡》入选文化部精品工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新版《谭嗣同》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并再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二、湘剧的社会空间价值分析

湘剧扎根民间三百多年来,早已成为民间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态,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湘剧不能局限于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应积极融入到社会空间之中。特别是历史剧院,是湘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应当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同样,与湘剧有关的村落遗址,承载着湘剧的历史记忆,可以发掘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作为一种审美习俗,湘剧展现湖湘文化精髓。湘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鲜明的地方色彩,让湘剧在众多戏曲剧种中独树一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文化样本的意义,成为湖湘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探究其剧本的文学价值、唱腔的音乐特色、表演技艺的精湛程度等,都是维护湘剧核心特色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湘剧的文化内涵,传承其艺术精髓,让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三、湘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治理现状

从演出载体来看,湘剧作为历史悠久的平民文化,往昔在乡下唱戏时,只需简单搭个台子,便能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在现代剧场,需要精心构建的空间里,湘剧却显得格格不入,找不到适合生存土壤和物理空间,逐渐被边缘化。[4]

从演员角度来看,湘剧演员们的处境堪忧。他们收入微薄,生活清贫,与那些风光无限的流行文化明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湘剧演员们存在感被大大挤压,甚至很多时候都被人忽视或遗忘,让湘剧演员们倍感无奈和沮丧。

从受众层面来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人们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欣赏这门传统艺术,关注湘剧的人也是越来越少。湘剧这一曾经风靡一时的剧种,如今却面临着观众流失的严峻挑战。

从艺术本体来看,在时代变革和转型的道路上,湘剧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审美方式,无法与快节奏和多元化相契合,在现代艺术领域中逐渐失去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社会空间视域下湘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治理实践路径

数百年来,湘剧走过了一段段栉风沐雨的峥嵘岁月。经过几代湘剧人的努力,湘剧成为湖南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亟需使湘剧有适宜的演出空间,有效保护和治理湘剧文化遗产。

一是加强政策法规保护。出台更加完善、具体的政策法规,明确湘剧文化遗产的地位、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为湘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支撑。同时,加大对湘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为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传承湘剧文化遗产,离不开培育和发展传承人。应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湘剧演员和传承人的培训教育力度,支持举办湘剧培训班,组织开展进校园活动,以培养更多热爱湘剧、擅长湘剧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完善空间规划管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加强对演出场所、文化传承基地等规划管理,支持湘剧广泛传播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湘剧的魅力。

四是构建“湘剧文化+”发展共同体。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将湘剧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相结合,形成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多方利益共同体的共生共赢,为湘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推进湘剧数字改革。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对湘剧进行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传播,方便更多人欣赏和学习湘剧,为湘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数据支持。

六是打造湘剧文化品牌。品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标识和象征。应努力打造湘剧文化品牌,精心策划宣传推广,大力提高湘剧知名度。同时,强化文化品牌保护,有效打击侵权行为,防止品牌被滥用侵权,确保湘剧文化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结语

湘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湖湘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当前,有效保护与治理湘剧文化遗产,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湘剧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从社会空间视域出发,探讨湘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治理路径,以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湘剧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远华,王远磊.公共空间更新背景下城市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济南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10):19-21.

[2]张一兵.社会空间与空间科学意识形态——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J].社会科学研究,2025,(01):153-161.

[3]王露斯.“踩麻石”的戏曲——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J].戏剧之家,2021,(16):34-35.

[4]杨和平,吴远华.非遗保护与湘剧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05.237.

[5]夏君香.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J].新湘评论,2019,(22):55-56.

课题信息:2025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社会空间视域下的湘剧文化遗产保护与治理研究》(立项编号:XSP25YBC135)

作者简介:刘伟明(1985.1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城市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湖湘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