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中再生材料应用的质量控制与性能评估

作者

陈祉妤

身份证号码:210503199612021520

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建筑固废和资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围绕再生材料在市政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深入分析了质量控制与性能评估的技术体系及其对工程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一、再生材料主要类型及其市政工程应用现状

再生材料的类型多样,常见的有再生混凝土骨料、再生沥青混合料、再生塑料、工业固废类材料(如粉煤灰、钢渣、矿渣等)和废玻璃等。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再生混凝土骨料广泛应用于道路基层与垫层施工,通过合理级配和掺量控制,可基本满足路用力学性能要求。再生沥青混合料因其成本低和资源利用率高,成为老旧路面翻修和大修工程中的优选材料。废旧塑料和橡胶经过物理改性,可作为人行道铺装、排水沟衬垫、景观构件的原材料。工业固废如粉煤灰、钢渣等在市政混凝土、砖石、水泥制品等领域的掺合应用,不仅提升了材料性能,还促进了固废资源化利用。当前,部分发达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再生材料生产与应用体系,在工程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应用案例与质量标准。国内近年来也加快了再生材料的推广应用步伐,尤其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再生材料应用正向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但仍需加强源头管控、产品性能提升及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二、再生材料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保证再生材料在市政工程中的性能稳定和质量可控,是工程安全和耐久的前提。再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贯穿原料回收、加工处理、材料生产、运输储存和现场施工全流程。首先,原料回收阶段要严格筛选废弃物来源,避免含有有害杂质和不合格物质。对于废弃混凝土、沥青等,应进行破碎、筛分、除杂等物理处理,确保粒径级配和含杂率满足规范要求。再生骨料的密度、吸水率、强度、含泥量等物理性能指标应进行全检,并按类别分级储存。沥青再生料需检测其老化程度及含油率,塑料再生料应关注其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其次,材料生产阶段应采用先进的再生材料制备工艺和生产设备,确保混合均匀、改性充分,必要时添加性能调节剂或活性激发剂。全过程质量检测包括取样、性能测试和现场抽检,重点监测再生材料的力学强度、耐久性、环境安全性等关键指标。运输和储存阶段应采取防污染、防水、防混杂等措施,减少质量波动和性能损失。最后,现场施工应结合工程实际,合理选用配合比,控制拌合均匀度和摊铺压实工艺,确保再生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构性能和耐久性达标。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和责任体系,是保障再生材料工程应用可控、可追溯的重要手段。

三、再生材料的性能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

科学、系统的性能评估体系是再生材料推广应用的基础。再生材料在市政工程中的性能评价主要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环境性能等方面。力学性能评估涵盖压缩强度、弯拉强度、模量、稳定性等基本指标,针对不同工程需求进行专项测试。耐久性能是衡量再生材料长期服役能力的关键,主要包括抗冻融循环、耐腐蚀、抗老化、抗磨损等测试,特别是道路工程领域,对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再生材料耐疲劳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性能评估主要关注再生材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释放、碳排放及能耗水平等。为提升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行业部门逐步建立了多指标、分层次的性能评估体系,结合室内试验、室外实测和长期监测等多维度方法,对再生材料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进行全周期分析。部分市政工程还引入了基于大数据与智能分析的在线性能评估系统,实现对再生材料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实践表明,合理的性能评估体系不仅有助于指导材料选用和配比优化,还为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四、典型工程应用与质量性能提升策略

在市政工程实践中,众多案例表明再生材料的合理应用可实现资源节约、成本降低和环境友好目标。例如,在城市主干道路和快速路的翻修工程中,采用高比例再生沥青混合料,结合再生剂和高性能胶结材料,可大幅提升材料的路用性能和耐久性。在市政人行道和景观道路建设中,掺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塑料和工业固废,不仅改善了材料的抗裂、抗冻性能,还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在地下管廊、雨水管道和隧道衬砌等领域,再生混凝土和改性再生骨料的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再生材料的工程适用性,需不断优化材料配比和生产工艺,强化原料分选与净化处理,研究并推广高效活化和性能提升技术。同时,加强标准化建设和行业监管,推动再生材料生产企业与工程单位合作共建质量管理与性能评价平台。通过建立全过程信息化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原料回收到成品应用的全流程数据闭环,提升再生材料工程应用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五、结论

再生材料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已成为实现建筑固废资源化、推动工程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梳理了再生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应用现状,深入分析了其在市政工程中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性能评估方法。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科学严密的质量控制措施与系统完善的性能评估体系,是保障再生材料工程应用安全性、耐久性和环保性的关键。未来,随着市政工程绿色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再生材料应用将进一步向高性能、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管控方向发展。建议加强原料回收与处理环节的标准化建设,推动高性能再生材料技术创新,完善多元化性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信息化、智能化质量追溯与监管平台,不断提升再生材料的工程应用价值和行业认可度。通过多方协作和政策支持,推动再生材料在市政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与规模化应用,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以文.市政工程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6):28-30.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36010.

[2] 黄梅清.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12):100-102.DOI:10.13655/j.cnki.ibci.2024.12.032.

[3] 杨旭明,侯剑钊.市政工程施工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分析[C]//《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2024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智慧建筑与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四).西安市南郊市政设施养护管理有限公司;,2024:47-48.DOI:10.26914/c.cnkihy.2024.0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