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对周边环境扰动的多场耦合效应分析

作者

孔晓龙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80

引言: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增多。施工过程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扰动,且不同物理场间存在耦合作用。研究多场耦合效应能深入了解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复杂影响,对保障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多场耦合效应理论基础

1.1 各物理场基本原理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涉及的物理场主要包括应力场、渗流场、位移场和温度场,各物理场遵循不同的基本原理并呈现独特的变化规律。应力场反映岩土体内部的受力状态,其分布取决于岩土体的自重、地质构造和外部荷载,施工过程中岩土体开挖会打破原有的应力平衡,使应力重新分布,形成新的应力场,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变化直接影响岩土体的稳定性。渗流场描述地下水的流动状态,受岩土体渗透性、水头差和边界条件控制,地下水在孔隙或裂隙中流动时遵循达西定律,施工引起的地层扰动会改变地下水的渗透路径和流速,导致渗流场发生变化。位移场体现岩土体的变形特征,由应力变化和地下水渗流共同作用产生,岩土体在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弹性或塑性变形,而地下水的渗流会加剧孔隙水压力变化,进一步引发位移。温度场虽影响相对较弱,但在混凝土浇筑等施工环节中,水泥水化热会使局部温度升高,温度变化产生的热应力也可能对周边岩土体产生微小扰动,各物理场通过自身的基本原理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

1.2 多场耦合作用机制

多场耦合作用机制是指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各物理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形成复杂的动态响应过程。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合表现为应力变化改变岩土体的孔隙结构,影响其渗透性,而渗流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又会反作用于应力场,改变有效应力大小,例如开挖导致的应力释放使岩土体孔隙增大,渗透性增强,地下水更易渗入,孔隙水压力升高进一步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应力场与位移场的耦合体现为应力重新分布引发岩土体变形,而变形过程中岩土体的形态变化又会调整应力分布状态,如基坑开挖后坑壁岩土体向坑内位移,导致周边应力向深部转移,形成新的应力集中区。渗流场与位移场的耦合通过地下水渗透力实现,地下水流动产生的渗透力会推动岩土体颗粒移动,引发渗透变形,而岩土体的位移会改变孔隙通道的几何形态,影响渗流路径和速度。各物理场通过这种相互反馈的耦合机制,使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呈现出综合性和连锁性特征。

2. 施工对周边环境扰动分析

2.1 应力场变化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岩土体开挖打破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导致周边应力场发生显著变化,对环境产生扰动。在基坑开挖阶段,原有的岩土体被移除,坑内应力释放,周边岩土体中的应力向坑壁转移,形成应力集中区,集中应力的大小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大,易使坑壁岩土体发生塑性变形。当开挖面推进时,前方未开挖岩土体承受的水平应力逐渐增大,形成超前应力,而后方已开挖区域因支撑结构的作用,应力分布相对稳定,但支撑结构与岩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局部应力波动。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架设会改变应力传递路径,支护结构承担部分侧向压力,使周边岩土体的应力得到部分释放,但支护刚度不足或架设不及时会导致应力集中过度,引发支护结构变形甚至破坏。

2.2 渗流场影响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对周边渗流场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流动路径,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基坑开挖会形成低于周边地下水位的坑内空间,导致地下水向坑内汇集,形成降落漏斗,漏斗范围内的地下水位下降,原有的渗流方向发生改变,由向天然排泄区流动转为向基坑方向流动。为保持坑内干燥,施工中会采取降水措施,进一步扩大地下水位下降范围,导致周边含水层疏干,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土体有效应力增加,可能引发地面沉降。降水过程中,地下水流动速度加快,携带细颗粒土移动,在渗透性差异较大的地层交界处易发生管涌或流土现象,破坏岩土体结构完整性。施工结束后,若回填不密实或防渗措施不当,地表水下渗会改变局部渗流场,雨水或地表水沿管廊结构缝隙渗入地下,可能软化周边岩土体,降低其承载能力,同时渗流场的长期变化会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

3. 多场耦合效应评估与控制

3.1 效应评估方法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多场耦合效应的评估方法通过综合分析各物理场的变化特征,预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构建多场耦合计算模型,将应力、渗流、位移等物理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通过输入岩土体参数、施工步骤和边界条件,模拟施工过程中各场的动态变化,预测应力集中区域、位移变形量和地下水位降深等关键指标。现场监测是评估的重要手段,通过布设应力传感器、渗压计、测斜仪等设备,实时采集施工过程中的应力数据、孔隙水压力和位移变化,将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修正参数。采用理论分析方法计算耦合效应的影响范围,如根据渗流理论确定降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半径,通过土力学理论估算应力场变化导致的位移极值,结合周边环境敏感点的位置和承受能力,评估施工扰动的风险等级,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2 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针对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多场耦合效应的环境影响,需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减少扰动程度。在应力场控制方面,优化支护结构设计,采用刚度适宜的支护形式及时封闭开挖面,减少应力集中和释放时间,通过分步开挖、分层支护的方式控制应力转移速度,避免应力突变引发的岩土体破坏。渗流场控制措施包括合理设置降水井和回灌井,在降低坑内水位的同时通过回灌维持周边地下水位稳定,减少地下水流失;采用防渗帷幕技术阻断地下水向基坑的渗透路径,降低渗透变形风险,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铺设排水垫层,防止雨水入渗加剧渗流扰动。位移场控制需加强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支护参数,如增加支撑预应力或加密支撑间距,限制岩土体过度位移;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设置保护措施,如采用注浆加固地基或设置隔离桩,减少耦合效应的传递影响。

3.3 控制效果分析

对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多场耦合效应控制措施的效果分析,需从应力、渗流、位移等多维度评估环境扰动的控制程度。应力场控制效果通过监测支护结构应力和周边岩土体应力变化实现,若支护结构应力分布均匀且未超过设计限值,周边应力集中区范围缩小,说明应力控制措施有效,减少了岩土体塑性变形的发生。渗流场控制效果可通过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判断,周边地下水位降深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降落漏斗扩展,基坑周边未发生管涌、流土等渗透破坏现象,表明降水和防渗措施起到了稳定渗流场的作用。位移场控制效果体现在周边地面和建筑物的沉降量上,沉降速率逐渐减缓并趋于稳定,累计沉降量未超过安全阈值,建筑物未出现裂缝等损坏现象,说明支护和加固措施有效限制了耦合效应引发的变形。综合来看,有效的控制措施能显著降低多场耦合效应的叠加影响,保障施工期间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

结束语:深入分析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对周边环境扰动的多场耦合效应,有助于掌握施工过程中环境变化规律。通过科学评估与有效控制措施,可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保障管廊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 张科研, 苏宏. 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24):136-138.

[2]田昌凤,张强,马洪平,等.复杂环境中智慧管廊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C]//《施工技术》杂志社.2024 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昆明经百实业有限公司;,2024:280-282.

[3]褚方平.某综合管廊关键节点方案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4,(12):26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