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砂岩储层特征分析及对石油开采的影响
王富强 杨婧
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 新疆 阜康市 831511
一、引言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砂岩储层是石油储存和运移的重要载体,其储层特征对石油开采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深入了解砂岩储层特征,对于优化石油开采方案、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砂岩储层石油资源,对该地区砂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该地区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也能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砂岩储层石油开采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某地区砂岩储层特征分析
2.1 岩石学特征
该地区砂岩储层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岩屑等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较高,一般在 50%-70% 之间,石英的稳定性较好,使得砂岩储层具有一定的抗压实能力 。长石含量次之,约为 20%-30% ,长石在成岩过程中容易发生溶蚀,从而增加储层的孔隙度 。岩屑含量相对较少,多为 10% -20% ,岩屑的种类和含量会影响砂岩的粒度和分选性。
砂岩的粒度分布较为广泛,从细砂到粗砂均有分布,但以中细砂为主。粒度分选性中等,磨圆度较差,颗粒之间多为点接触或线接触。这种粒度和接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
2.2 物性特征
2.2.1 孔隙度
通过对该地区多个砂岩储层样品的测试分析,发现其孔隙度分布范围较广,一般在 8%-20% 之间。平均孔隙度约为 14% ,属于中等孔隙度储层。孔隙度的大小与岩石的粒度、分选性以及成岩作用密切相关。粒度较粗、分选性好的砂岩,原生孔隙相对发育,孔隙度较高;而在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会使孔隙度降低,溶蚀作用则会增加孔隙度。
2.2.2 渗透率
该地区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较低,一般在 0.1-10mD 之间,平均渗透率约为 3mD ,属于低渗透储层。渗透率主要受孔隙结构和喉道大小的控制。孔隙连通性好、喉道半径大的储层,渗透率较高;反之,渗透率则较低。此外,岩石中的黏土矿物含量也会对渗透率产生影响,黏土矿物的膨胀和运移可能会堵塞喉道,降低渗透率。
2.3 孔隙结构特征
利用扫描电镜、压汞等技术对该地区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其孔隙类型主要包括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和微裂缝。原生粒间孔是砂岩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是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之一,但在成岩过程中,部分原生粒间孔会被压实和胶结作用所破坏。次生溶蚀孔是由于长石、岩屑等矿物的溶蚀而形成的,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其大小和分布与溶蚀作用的强度有关。微裂缝在储层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发育,虽然其孔隙体积占比较小,但对油气的运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储层的渗透率。
储层的孔喉半径较小,主要分布在 0.01AA-0.1μm 之间。孔喉比相对较大,说明孔隙与喉道之间的连通性较差。这种孔隙结构特征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阻力较大,增加了石油开采的难度。
2.4 非均质性特征
该地区砂岩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三个方面。
层间非均质性主要是由于不同层位的砂岩在沉积环境、岩石组成和物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所导致的。例如,某些层位的砂岩粒度较粗,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而另一些层位则相反。这种层间差异会影响石油开采过
程中的分层开采效果。
平面非均质性是指在同一层位内,砂岩储层的物性和孔隙结构在平面上存在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沉积相的变化、河道迁移等因素引起的。平面非均质性会导致石油开采过程中平面上的油水分布不均匀,影响开采效率。
微观非均质性主要体现在岩石颗粒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以及孔隙结构的微观变化等方面。微观非均质性会影响油气在微观尺度上的运移和聚集,对储层的渗流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砂岩储层特征对石油开采的影响
3.1 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是影响油气运移的关键因素。该地区砂岩储层孔喉半径小、孔喉比大,孔隙连通性差,导致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阻力较大。这使得石油开采过程中,油气难以从储层中顺利地流向井底,需要较大的生产压差才能实现油气的有效开采。此外,微裂缝虽然在储层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它们作为油气运移的高效通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油气的运移条件。在开采过程中,可以通过人工压裂等措施,进一步扩展微裂缝网络,提高油气的运移效率。
3.2 对产能的影响
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直接决定了油井的产能。该地区砂岩储层属于低渗透储层,渗透率较低,导致油井的自然产能较低。为了提高产能,通常需要采取增产措施,如酸化、压裂等。然而,储层的非均质性会影响增产措施的效果。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中,增产措施可能只能改善部分区域的渗流条件,而其他区域的渗透率仍然较低,从而限制了整体产能的提高。此外,储层中的黏土矿物含量也会对产能产生影响,黏土矿物遇水膨胀可能会堵塞孔喉,降低渗透率,进而影响产能。
3.3 对开采方式选择的影响
根据该地区砂岩储层的特征,在石油开采方式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于低渗透储层,常规的开采方式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开采效果,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开采技术,如水平井钻井、水力压裂等。水平井可以增加井筒与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油气的采出程度;水力压裂则可以在储层中形成人工裂缝,改善油气的渗流条件。同时,由于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细的分层开采和注水开发,以提高油藏的动用程度和开采效率。
3.4 对开采成本的影响
砂岩储层的低渗透特性和非均质性增加了石油开采的难度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开采成本上升。为了提高产量,需要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如水平井钻井设备、大型压裂设备等,这些设备的购置和使用成本较高。此外,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在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多的监测和调整工作,如定期进行油藏动态监测、调整注水方案等,这也增加了开采成本。同时,为了防止黏土矿物对储层的损害,还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处理剂,进一步提高了开采成本。
结束语:在今后的石油开采过程中,应针对该地区砂岩储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优化水平井钻井和水力压裂工艺、加强油藏动态监测和精细注水开发等,以实现该地区石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砂岩储层特征与石油开采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开采技术和方法,为砂岩储层石油开采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