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恰“桥”相遇,“桥”见文化

作者

李梅梅

南京市高淳区东坝中心小学

一、案例背景

全球化浪潮中,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逐渐转向注重学科融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方向。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将跨学科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拓展学科边界,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跨学科思维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实现学科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学习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乡镇农村小学的三年级学生,这个班的所有孩子都没有亲身游历过赵州桥,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对于赵州桥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知之甚少。但是这个班级的孩子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喜欢表达,喜欢探索。基于此,我决定依托此次公开课的机会,带领孩子们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跨学科学习活动,共同了解并感受赵州桥的特点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本篇课文聚焦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课文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悠久、设计精巧、造型美观。全文共四段,分别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设计精巧、雄伟美观的特点,以及赵州桥作为宝贵历史遗产的价值。

四、教学目标

1.会认“县、拱”等10 个生字,会写“赵、省”等13 个字,读准多音字“爪”,正确读写“赵州桥、石匠、设计”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概括并感受赵州桥的主要特点和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学习课文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赵州桥》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识字写字、词语理解、文本概括、写作方法学习等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朗读感悟、观察想象、讨论交流、实践应用等过程与方法目标,最终达到文化传承与认同、审美鉴赏与创造、历史意识与责任感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走近赵州桥

1.身边的桥→世界名桥→赵州桥

2.揭题、板书课题(“赵”书写书空)

3.出示1、4 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标红“世界闻名”,齐读

4.出示三组词语:

河北省 赵县 洨河

隋朝 设计 李春

世界闻名 创举 历史文化遗产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说说发现

5.再读 1、4 段,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又能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节课走近它,解开这些秘密吧。

6.及时观看视频讲解资料,适时补充有关赵州桥的历史文化地位等资料。

【设计说明】预习要精心设计,以字词与初读为主;检查预习与初步感知可融合设计。在上课之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观察、资料搜集等方式探究“家乡的桥”“世界名桥”,将这些收获记录在册,通过视频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调查更好地进入文本。

学习任务二:探秘赵州桥【“雄伟”】

1.出示第2 自然段,默读,圈画能看出“雄伟”的描写。交流汇报,相机引导读出雄伟。重点突破“创举”,出示词语(范写书空讲书写注意点),指名读。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读一读,结合句子说说它在文中的意思。

什么设计是“创举”?引导读“大桥洞顶上……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为什么是“创举”?拓展视频,重点突出“早于欧洲……引导读,所以读“这种设计……小结。引导读第2 自然段。

7.根据文本内容,结合美术课上的绘画技能,给赵州桥画一张图纸。

8.课后,与劳动课程相结合,同桌相互合作,用黏土制作石拱桥和横跨桥,模拟遇水冲击的画面,进一步感受赵州桥设计的精巧。

【设计说明】主问题把握要精准,需紧扣单元要素,学生进行言语实践,以评促读,读中感悟。根据文中具体数据,设计结构,运用美术、数学、劳动多学科知识深刻体验赵州桥的坚固和设计的巧妙。

任务二:探秘赵州桥【“美观”】

1.出示第三段,指名读,齐读第一句。找“美观”。自读圈画,大声读一读。

说“美观”。交流我最爱的“龙”;

2.利用信息技术简要普及中华文化中的“图腾文化”,给予学生鲜明的形象感知,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口头表达,。

写“美观”。想象续写。

拓展:引读这一段,我们也来当当作家吧,选取学生代表,师生合作:栏板上的龙姿态各异,有的 ,有的 _,还有的_

【设计说明】创设训练的情境,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利用图片、视频讲解为学生提供支架,以便续写中能够学清楚、写生动。

学习活动三:介绍赵州桥

1.在画的“赵州桥”图纸上继续画上精美的图案,完成一幅完整的“赵州桥”绘画作品。

2.课后查阅资料,继续补充关于赵州桥的资料。

3.投影自己的画作,根据关键词“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向全班同学介绍赵州桥,充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评选最佳小导游。

【设计说明】创设情境,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以图画为蓝本,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与交流,并给予了及时的评价。

学习活动四:历史文化遗产展

1.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四人一小组,了解我国其他的历史文化遗产。

2.选择一处历史文化遗产,小组分工,通过搜集资料,走访询问,用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关于该历史文化遗产的位置、特点、历史、文化、地位等,为期一周,做一次展览和介绍。

【设计说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合作探究学习,不断加深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六、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和课后的学生反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优点】

1. 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地引入美术、科学、信息技术、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2. 拓宽学习视野: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的实际经验欠缺,生活中也较少接触这些信息,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赵州桥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视野。3. 提高学习兴趣:文本和图片的内容对于本班孩子来时比较单薄,跨学科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新知识,也更深入地理解了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和文化内涵,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不足】

1. 实施难度较大:跨学科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协调多学科的教学资源和时间,同时 农村地区或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也需要学生能够有一点的时间条件等进行实践活动,实施难度较大。2. 学生适应性问题:三年级学生可能对于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不太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指导来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3. 教学时间分配:跨学科教学可能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导致传统语文教学的时间相对减少,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4. 评价难度增加:跨学科教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成为一个难题。

七、结语

在本次《赵州桥》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融合了语文、历史、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内容,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与“桥”相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桥”见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续写、绘画、实践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赵州桥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我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