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引擎与战略支撑

作者

陈江洲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前言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2023 年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达 860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42% ,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 31.6%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8000 亿元。农业信息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精准配置、产业流程的高效协同和市场信息的快速传导,为现代农业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能。

1.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1.1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信息化技术的渗透推动农业产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精准高效型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层次优化[1]。在种植业领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的实时监测,结合大数据分析制定精准种植方案,使亩均生产成本降低 15%-20% ,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30% 以上。例如,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应用智慧农业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和无人机植保,将水稻种植的精准度提升至厘米级,2023 年优质稻比例达 92% ,较传统种植模式提高18 个百分点。在养殖业领域,智能化饲喂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畜禽养殖的全程数字化管理,生猪出栏时间缩短7-10 天,料肉比降低 0.2-0.3,养殖场单场产能提升 25% 以上。同时,农业信息化催生了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农事服务等新业态,2023 年全国农产品电商交易规模突破 8500 亿元,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 20 亿人次,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生产向“生产+服务+销售”全链条融合转型。

1.2 强化农业风险处置能力

信息化技术为农业风险监测、预警与处置提供了全周期解决方案,有效降低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产业的冲击。在自然风险防控方面,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通过整合卫星云图、地面观测站数据,实现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的提前 48-72 小时预警,预警准确率达 85% 以上[2]。河南省构建的小麦病虫害智能监测网络,2023 年累计发布预警信息32 期,指导防治面积达 6800 万亩次,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 3% 以下,较传统防控模式减少损失约12 亿元。在市场风险应对方面,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全国2000 余个批发市场价格数据,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价格波动趋势,为农户提供产销决策建议。山东省蔬菜产业信息平台2023 年为 20 万农户提供价格预警服务,引导农户错峰上市,使蔬菜流通损耗率从 25% 降至 18% ,农户平均增收 12% 。

1.3 加速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信息化打破了农业市场的信息壁垒,构建起“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的全链路信息通道,推动农业产业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农业电商平台的建设,农产品直销渠道不断拓宽,2023 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达 15.8% ,较 2018年提升9 个百分点。浙江省“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覆盖全省 85% 的行政村,帮助农户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 30% 以上。同时,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数据可追溯,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询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事操作、质量检测等信息,增强了消费信任。上海市推行的“区块链 +. 农产品溯源”模式,覆盖蔬菜、水果等120 余种农产品,溯源产品市场溢价率达 15%-20% ,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

2.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中应用路径

2.1 完善农业生产监测系统

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生产监测网络。在硬件建设上,推广土壤墒情传感器、作物长势监测仪、智能虫情测报灯等设备,每万亩农田布设监测节点不少于 30 个,实现对土壤养分、水分、气象因子、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采集。在数据处理上,建立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如图1 所示:

图1 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信息平台

数据中心整合各类监测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作物生长模型,实现精准灌溉、智能施肥、病虫害早期预警等功能。以江苏省为例,省内农业生产智能监测系统已覆盖全省 60% 的高标准农田,2023 年通过精准灌溉技术节约水资源12 亿立方米,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 18% 。同时,开发移动端监测APP,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生产建议,用户活跃度保持在 75% 以上。

2.2 健全农产品流通系统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体系,提升流通效率。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冷链车辆、冷库等资源,实现冷链资源的智能调度,降低空驶率至 15% 以下[3]。广东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2023 年调度冷链车辆 3.2 万辆次,冷库利用率提升至 82% ,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提高至 65% 。完善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提供产品包装设计、物流配送、营销推广等一体化服务。四川省“农村电商提质工程”累计培训电商人才 5.8 万人次,建设村级服务站 1.2 万个,2023 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1200 亿元。此外,应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减少农产品滞销风险。

2.3 建立农业信息采集系统

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农业信息采集机制,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明确信息采集范围,涵盖农业生产(种植面积、产量、投入品使用等)、市场流通(价格、交易量、库存等)、资源环境(耕地质量、水资源等)、政策法规等维度,建立包含12 个大类、86 个小类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4]。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户配合”的采集模式,依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 2.3 万个村级信息采集点,配备专职信息员,运用移动采集终端实现数据实时上传,数据采集准确率达 98% 以上。建立数据质量审核机制,通过交叉验证、逻辑校验等方式确保数据真实性,每月发布数据质量报告,对异常数据进行溯源修正。例如,湖北省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年均采集数据量达 1500 万条,为农业政策制定和产业调控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

2.4 搭建农业信息共享系统

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省级农业数据共享交换中心,联通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气象、水利等 12 个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按需共享,共享数据总量超过5000 万条。制定农业数据共享标准规范,明确数据格式、接口协议、安全保密等要求,确保数据共享的规范性与安全性[5]。开发面向不同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块,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农业企业提供市场分析、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湖南省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已接入各类农业应用系统38个,注册用户达 85 万,年均提供信息查询服务2300 万人次,有效解决了农业信息“孤岛”问题。

3.农业信息化推进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3.1 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业信息化推进中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偏远地区 5G网络覆盖率不足 60% ,物联网设备部署成本高,导致数据采集不及时;二是农民信息素养偏低,仅 35% 的农户能熟练使用智能农业APP,技术应用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三是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农业、气象、市场等部门数据壁垒明显,形成“信息孤岛”,数据价值难以释放。

3.2 解决策略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内实现行政村 5G网络全覆盖,对农户购置智能设备给予 30% 补贴;二是实施“数字农民”培育计划,每年开展县域培训超200 万人次,开发语音交互等简易操作界面;三是建立省级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推动跨部门数据开放,鼓励企业参与数据价值开发。

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速市场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完善生产监测系统、健全流通系统、建立信息采集系统、搭建共享系统等路径,能够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农业信息化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参考文献

[1]董婷.大数据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农业经济问题,2023(3):2-2.

[2]刘涛,叶光林.农业科技现代化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问题及路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4(4):68-74.

[3]谢颖妮.陕西省农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工程,2025(2):168-172.

[4]侯娜.种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16):24-27.

[5]汪秋蓉.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J].当代农机,2023(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