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资源禀赋视角下异地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路径探析

作者

叶琼花

松阳县农业农村局 323400

引言:

异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空间位移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然而,搬迁后的农户面临 生计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生计成为关键问题。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农户的生计能力与其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包括人力、自然、物质、金融和社会等资本。本文从资源禀赋视角出发,探讨异地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路径,以松阳县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松阳县异地搬迁概况

自2002 年松阳县拉开下山脱贫工程序幕,数年耕耘硕果累累。

截至2024 年底,全县累计投入 18.93 亿元,推动 13971 户44780 名农户完成异地搬迁,15 个行政村、292个自然村实现整村搬迁,新建(续建)安置小区(点)达60 个。2016 年,松阳县成功跻身省级异地搬迁扶贫改革试点县行列,2019 年又荣获市级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示范县称号,这些斐然成就为深入探究异地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状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

二、异地搬迁农户资源禀赋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本

松阳县异地搬迁农户普遍面临劳动力资源困境,不仅数量上存在缺口,质量亦有待提升。不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乡村“空心化”态势凸显。加之农户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对易地搬迁政策理解浮于表面,技术型、知识型人才稀缺。以吐祥镇大河村调研情况为例,当地居民点村民家庭劳动力紧缺,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政策一知半解,生计发展动力与产出明显不足 。

(二)自然资本

搬迁后,农户所拥有的自然资本出现了明显变动。一方面,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有土地与山林资源,自然资本存量随之降低;另一方面,受新旧居所距离过远、交通出行困难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户无奈舍弃原有土地,这使自然资本遭到进一步削弱。就像在大河村,一些居民因搬迁后旧有土地与新家距离遥远、交通极为不便,最终选择放弃耕种,致使土地出现闲置状况 。

(三)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方面,搬迁后农户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新居多为二层小楼,开阔明净,家具崭新,村口环境显著提升。然而,部分农户反映离自家土地较远,且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此外,农业生产工具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所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四)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方面,搬迁后农户的收入来源呈现单一化倾向。许多农户依赖打工或务农收入,缺乏其他增收渠道。同时,搬迁过程中的建房支出等导致家庭储蓄减少,进一步限制了金融资本的积累。

例如,在隆安县震东安置区,部分搬迁群众曾面临就业技能不足的挑战,导致收入不稳定。

(五)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方面,搬迁后农户面临着社区融入和归属感不强的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子的变化,许多农户难以快速适应新的社区环境,导致社会资本减弱。例如,在大河村居民点,村民虽然彼此熟悉,但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社区融入度较低。

三、制约异地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因素

(一)内生动力不足

搬迁农户普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缺乏自我发展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质量不高、就业技能缺乏、创业意识淡薄等方面。例如,许多农户在搬迁后仍然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意识和能力。

(二)社区融入困难

搬迁后,农户面临着社区融入困难的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子的变化,许多农户难以快速适应新的社区环境,导致社区关系紧张、邻里纠纷增多等问题。这进一步限制了农户的社会资本积累,影响了其可持续

生计能力。

(三)就业机会有限

部分异地搬迁安置点缺乏与搬迁农户技能和需求相匹配的产业项目。例如,一些安置点周边没有适合农户从事的制造业、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农户难以在当地找到稳定的工作。即使有产业项目,也可能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无法为农户提供长期可靠的就业岗位。搬迁农户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信息鸿沟。他们可能不了解安置点周边及附近城镇的就业岗位需求、招聘条件和薪资待遇等信息,而相关部门和企业在信息发布和传播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农户错过就业机会。此外,一些农户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技能,如不会使用网络求职平台等,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搬迁农户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技能与新的就业环境要求存在差距。例如,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工业生产、服务业等领域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如机械操作、电子技术、餐饮服务、市场营销等。虽然政府会组织一些技能培训,但培训内容可能不够精准和实用,无法满足农户的实际就业需求。

四、促进异地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路径(一)加强人力资本开发

针对搬迁农户人力资本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非农就业能力。结合省内外用工需求和安置地产业发展实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技能培训,使搬迁农民尽快拥有一技之长。例如,可以开设家政服务、电商运营、种植养殖等培训班,提高农户的就业竞争力。

(二)优化自然资本利用

针对搬迁后自然资本减少的问题,应优化自然资本利用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闲置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在安吉县递铺街道南北庄村,通过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自然资本的有效利用和农户的增收致富。

(三)完善物质资本配置

针对物质资本方面的问题,应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加大对安置点交通、水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安置点的公共服务水平。例如,在铺门小区等安置点,通过建设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农户的生活质量。

(四)提升金融资本支持

针对金融资本方面的问题,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创新信贷形式,如推行农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帮助搬迁农户解决急需资金又无财产抵押贷款的实际困难。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搬迁农户的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在陕西省的移民搬迁工程中,通过提供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有效支持了搬迁农户的创业和发展。

结论:

本文从资源禀赋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异地搬迁农户在人力、自然、物质、金融和社会等资源禀赋方面的现状,并探讨了制约其可持续生计的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和政策实践,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本开发、优化自然资本利用、完善物质资本配置、提升金融资本支持以及强化社会资本建设等促进异地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具体路径。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搬迁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和生计输出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为异地搬迁农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周涛.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户脆弱性与未搬迁行为研究[D]. 四川大学, 2023.

[2]余丽生 ,黄婵花 ,张巧玲 . 龙游县:以“异地搬迁”打造共同富裕的实践思考 [J]. 当代农村财经, 2022, (03)21-23.

[3]徐涵,郭奕瑄,白金秋,等. 市场机制视角下异地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研究——以贵州省兴仁市“在水一方”安置点为例 [J]. 中国市场, 2021, (19):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