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郭晓
平邑县地方镇天宝完小
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然而,目前该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情境教学法概述
1.1 情境教学法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场景既可以是模拟的生活片段、故事情境,也可以是借助实物、图像、声音等构建的学习环境,核心在于通过具象化的情境桥梁,连接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通过播放秋日雨声录音、展示枫叶飘落的视频、让学生触摸银杏叶标本等方式,构建多感官参与的秋日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文本描述的意境。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情境教学法更强调学生的情感参与和主动体验,注重在情境中实现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的统一。
1.2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情感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是意义建构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中的文本理解需要学生借助自身生活经验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情境的创设为这种加工提供了具体依托。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的习得与应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学习必须在相应的语境中进行,如学习古诗《静夜思》时,通过创设“月下思乡”的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情感教学理论则指出,情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情境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学习从单纯的符号记忆转变为有意义的情感共鸣,如教学《慈母情深》时,通过模拟母子对话情境,能深化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促进文本感悟。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现状
2.1 应用的普及程度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具备一定普及度,但区域差异明显。据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2023 年的调查,全国城市小学中,82%的语文课堂会定期采用情境教学法,其中一线城市优质学校的使用率达 95%: ;县域小学的应用率为 65% ,而农村小学仅为 43% 。从年级分布看,低年级应用率显著高于高年级,一年级情境教学使用率为 78% ,主要集中在拼音、识字教学;六年级则降至 52% ,因面临升学压力,更多回归传统讲授。具体学段中,口语交际课应用最广泛, j±91% ,其次是阅读课和习作课。例如,江苏省苏州市城区小学的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已成为常规教学手段,而甘肃省定西市农村小学,受资源限制,情境教学多停留在简单的实物展示层面。
2.2 常见的应用模式
当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常见的应用模式主要有四种。生活模拟模式,通过再现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购物》一课时,在教室布置模拟商店,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交易情境中学习相关词汇和对话。多媒体辅助模式,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播放桂林风光视频配合课文朗读,使学生感受景色之美,这种模式在配备多媒体设备的学校使用率达 89% 。角色扮演模式,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对话或表演,如学习《西门豹治邺》时,学生分角色演绎西门豹与巫婆的对话,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中年级课堂中应用率达 76% 。问题情境模式,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探究,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提出“乌鸦还有其他喝水方法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这些模式中,多媒体辅助和角色扮演是当前应用最频繁的两种,分别占情境教学总课时的42%和 31% 。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情境教学法在应用中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等突出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脱节,部分教师为情境而情境,忽视语言学习的核心,如某省教研室 2023 年听课记录显示,38%的情境教学课堂中,情境展示占用15 分钟以上,但与文本解读的关联度不足,如教学《伯牙鼓琴》时,过度播放古琴演奏视频,却未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的内涵。情境深度不足,多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缺乏思维挑战,如识字教学中仅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读,未设计与字形、字义相关的探究情境,导致学生识字效率低下。资源依赖现象明显,72%的教师表示“缺乏多媒体设备就难以开展情境教学”,说明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未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简易资源。
3.创新情境教学法的方法
3.1 结合多媒体的情境创设
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突破时空限制,增强情境的直观性与沉浸感。可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沉浸式情境,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通过 VR 设备带领学生“漫游”故宫,近距离观察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使抽象的说明文描述转化为具体的空间感知,北京某小学应用该技术后,学生对课文信息的retention 率从65%提升至 89% 。互动式多媒体情境通过人机交互增强参与感,如在《昆虫记》选读课中,使用触控屏让学生点击不同昆虫图片,触发对应的生活习性动画和文本片段,实现图文声像的联动,上海某实验学校的实践显示,这种互动情境使学生课堂专注度提高 40% 。此外,可利用数字故事技术重构文本情境,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改编为动画短片,学生通过调整情节细节(如“增加路人帮助小女孩”的选项),在互动中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多媒体情境创设需把握“技术为内容服务”的原则,避免技术炫技,如教学古诗时,可通过动态水墨画配合吟诵音频,营造意境而非堆砌特效。
3.2 基于问题导向的情境设计
基于问题导向的情境设计,以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可设计递进式问题链构建情境,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围绕“诸葛亮为何能成功借箭”设计系列问题:“周瑜的要求有何刁难之处?”“曹操为何下令射箭?”“如果大雾散去会怎样?”,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梳理文本逻辑,理解人物智慧。真实问题情境连接语文学习与生活需求,如在“校园通知”写作教学中,创设“设计运动会通知”的情境,提出“如何让全校同学清楚时间、地点和项目”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通知的写作要素,这种情境使习作达标率提升 35% 。开放性问题情境鼓励多元思考,如学习《愚公移山》后,创设“愚公的做法是否明智”的辩论情境,学生在搜集文本证据、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某省开展的此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 argumentative writing 水平提高 27% 。
3.3 融入文化元素的情境营造
融入文化元素的情境营造,能使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相融合,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可创设传统文化体验情境,如教学《端午粽》时,布置教室为“端午文化馆”,展示粽子叶、香囊等实物,邀请家长演示包粽子过程,学生在听、看、做中理解文本中“纪念屈原”的文化内涵,这种情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测评得分提高 32% 。地域文化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如教学“家乡的特产”单元时,创设“家乡特产推介会”情境,学生通过调查本地特产(如陕西的苹果、浙江的龙井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用语言文字进行推介,既提升表达能力又增强乡土情怀,陕西某小学的实践显示,85%的学生在活动后能写出有文化内涵的推介文。跨文化对比情境拓展国际视野,如学习《圣诞节》一课时,创设“中西节日对比”情境,通过展示春节与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引导学生用文字描述差异,培养文化自信与包容心态。
4.情境教学法的实施途径
4.1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运用需贯穿“预习—探究—巩固”全过程,形成完整的情境链。预习环节可设计前置性情境任务,如教学《观潮》前,布置“搜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视频,预测课文会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某小学实施该方法后,预习效果提升 50% 。新知探究环节构建核心情境,如《将相和》教学中,创设“渑池之会”的历史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蔺相如与秦王的交锋,在对话中体会人物语言的智慧,这种情境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度显著提升。巩固环节设计迁移情境,如学习比喻句后,创设“校园景物描写”情境,让学生运用比喻手法描述操场、花坛等,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北京某区的监测数据显示,这种迁移情境能使语言运用能力达标率提高 28% 。课堂情境运用需把握节奏,每节课核心情境不宜过 Z ,确保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反思时间。
4.2 课外活动中的情境拓展
课外活动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能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延伸。可开展主题式情境实践活动,如围绕“秋天”主题,组织“秋日寻踪”活动,学生在公园中观察落叶、果实,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发现,再结合课文《秋天》进行对比阅读,这种情境使学生的观察日记质量提升 40% 。社区情境资源的利用拓展学习场域,如教学“说明文”单元后,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图书馆,创设“为图书馆写解说词”的情境,学生在测量、调查、写作的过程中提升说明能力,上海某社区学校的合作项目显示,此类活动使学生的实用文写作兴趣提高 53% 。此外,可开展情境化的语文社团活动,如“课本剧社”将《西游记》片段改编为剧本并表演,学生在改编、排练中深化文本理解,同时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参与此类社团的学生,文本解读得分比未参与者高 19 分。
4.3 家校合作中的情境延伸
家校合作中的情境延伸,能构建“课堂—家庭”的协同学习情境,强化语文学习的连贯性。可设计家庭互动情境任务,如教学《慈母情深》后,布置“采访妈妈的一天”情境任务,学生通过提问、记录、整理,写出“妈妈的故事”,这种情境使学生的亲情类习作情感表达更真挚,某省的抽样显示,参与家庭情境任务的学生,习作情感得分提高 31% 。亲子共读情境促进阅读习惯养成,如开展“家庭阅读角”创设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布置阅读空间,约定“每日共读15 分钟”,并通过角色扮演、故事续编等方式深化阅读体验,教育部 2023 年的调查显示,拥有家庭阅读情境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其他学生的2.3 倍。此外,可利用家长职业资源创设特色情境,如邀请医生家长在“健康主题”单元中,创设“小医生问诊”情境,学生在模拟诊断中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这种情境使学习内容与生活应用紧密结合。
5.应用对策与建议
5.1 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提升教师情境教学能力需从理念更新、技能培训和实践反思三方面着手。开展专题研修活动更新教育理念,通过情境教学名师示范课、核心素养与情境教学关联讲座等形式,帮助教师理解情境创设的本质,如江苏省2023年组织的“情境教学工作坊”,通过48 课时的理论学习与案例研讨,使85%的教师掌握了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技能培训聚焦多媒体应用与情境设计,如举办 VR 教学工具使用培训、情境任务设计工作坊,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情境创新能力,北京某区的培训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情境教学课堂的学生参与度提高37% 。建立实践反思机制,通过撰写情境教学案例、参与校际教研交流,促进经验提炼,如浙江省推行的“情境教学反思日志”制度,要求教师记录每次情境教学的得失,学校每学期组织案例评选,该制度使教师的情境设计能力在一年内提升 42% 。
5.2 教学资源整合建议
教学资源整合需构建“多元、简易、共享”的资源体系,降低情境创设的门槛。开发低成本情境资源包,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纸箱、布料、旧报纸)制作教具,如用纸箱搭建“童话城堡”情境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这种资源包使农村学校情境教学成本降低 60% 。建立区域情境教学资源库,整合优质情境设计案例、多媒体素材、活动方案等,按年级和单元分类,如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小学语文情境资源库”,包含2000 余个情境设计案例,支持教师在线下载和改编,资源库使用后,区域内情境教学的平均准备时间缩短 50% 。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情境素材,如陕西的秦腔文化、安徽的黄梅戏资源,可转化为语文情境的内容,使情境更具地域亲和力,某省的实践显示,融入地方文化的情境教学,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 45% 。
5.3 教学评价体系完善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需建立兼顾过程与结果、认知与情感的多元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参与表现,采用“情境参与记录表”记录学生在角色扮演、问题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记录“是否主动参与情境互动”“能否用语言清晰表达观点”等,这种评价使教师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而非仅看期末成绩。情感态度评价纳入情境教学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在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如“在模拟购物情境中是否感到快乐”“对古诗情境是否产生兴趣”,某小学将情感评价结果纳入语文综合素质评价后,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提升 29% 。评价主体多元化,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如在课本剧表演情境后,学生通过“星级评价表”对自己和同伴的语言表达、角色理解进行评价,培养反思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33%。此外,评价结果需及时用于改进教学,如分析情境参与度低的原因,调整情境设计,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新方法和实施途径,解决现存问题,完善应用对策,能够更好地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娜.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04):75-76.
[2]朱小花.创设情境在语文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作家天地,2022,(04):119-121.
[3]徐梦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
[4]张立权.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科幻画报,2020,(11):120.
[5]陈莉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浅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70.
郭晓,中小学一级教师,现任职于平邑县地方镇天宝完小。在教学实践中,始终聚焦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探索适合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分层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任教期间,先后获得临沂市教学质量奖,平邑县优秀班主任,平邑县教学质量奖,平邑县优质课比赛奖一等奖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