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对《佛窟掠影》的多维分析

作者

李博帆

太原师范学院 030619

第一章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相结合”的理论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要义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构建起系统的艺术认知体系。其核心强调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理论,将文艺创作视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文艺应“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揭示文艺作品对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映。这种理论体系打破了传统文艺观将艺术孤立看待的局限,将文艺 济基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导向,为理解文艺的本质、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提供了科学框架。

二、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相结合的意义与价值

1.为文艺研究提供全面视角

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相结合,弥补了单一视角研究的局限性,为文艺研究构建起立体的分析框架。美学观点侧重于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质,回答“作品美在何处”的问题;史学观点则聚焦作品的历史根源与社会背景,解释“作品为何产生”的问题。二者结合,既能从微观层面剖析作品的艺术技巧与审美价值,又能从宏观层面把握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使研究者对文艺作品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2.促进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融合对艺术理论与实践具有双重推动作用。在理论层面,这种结合为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推动艺术理论不断完善与创新,促使研究者提出更具解释力与前瞻性的理论观点。在实践层面,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与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章 舞蹈作品《佛窟掠影》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一、《佛窟掠影》的创作背景

1.云冈文化的历史渊源

云冈文化以云冈石窟为核心载体,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公元5 世纪的北魏王朝,承载着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巅峰成就。北魏初期, 帝拓跋焘在高僧昙曜的建议下,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郊武州 云冈石窟。这些丰富的艺术遗存,为舞蹈作品《佛窟掠影》提供 的庄严威仪、飞天姿态的灵动飘逸、壁画线条的流畅婉转,都成为舞 舞蹈这一动态艺术形式,将石窟艺术凝固的千年神韵转化为鲜活的肢体语言, 姿中感受云冈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永恒魅力。

2.当代舞蹈艺术发展趋势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在当代舞蹈艺术领域,“传统活化”与“跨界融合”成为两大重要趋势。一方面,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与传统文化复兴浪潮的兴起,舞蹈创作者纷纷从非遗文化、古典艺术中挖掘素材,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另一方面,跨学科、跨媒介的艺术融合日益频繁,舞蹈与科技、戏剧、视觉艺术的跨界实验层出不穷。《佛窟掠影》的创作正是对这两大趋势的积极回应:在“传统活化”层面,作品将云冈石窟静态的雕刻艺术转化为动态的舞蹈语汇,实现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

二、《佛窟掠影》的艺术特色

1.动作语汇特色

《佛窟掠影》的动作语汇深度融合云冈石窟艺术特征,形成鲜明的风格标识。创作者从石窟佛像的手势、体态与飞天造型中提取核心元素,进行舞蹈化转译:例如,将佛像“施无畏印”“与愿印”等经典手势发展为手部姿态的基础语汇,通过缓慢延展、凝固停顿的动作设计,展现佛像的庄严静谧;借鉴飞天“逆风飞扬”的动态特征,结合现代舞蹈的身体控制技巧,创造出舒展飘逸的肢体轨迹,再现壁画中“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灵动美感。此外,作品还融入北魏服饰宽袍大袖的特征,通过肢体带动衣袂的流动,强化动作的韵律感与空间张力。这些动作设计既保留了云冈艺术的古朴神韵,又赋予其现代舞蹈的节奏感与表现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

2.音乐与舞蹈的配合

《佛窟掠影》的音乐创作以“古乐新声”为核心理念,与舞蹈形成深度互文。音乐融合了古琴、埙等传统乐器的空灵音色与电子音乐的现代节奏,构建出虚实相生的听觉空间。在节奏设计上,慢板段落以舒缓的鼓点模拟石窟壁画的永恒感,配合舞蹈演员沉稳的肢体动作,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快板段落则通过打击乐器的密集节奏与弦乐的激昂旋律,呼应舞蹈中快速多变的飞天动作,增强画面的动态张力。

第三章“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相结合视角下的《佛窟掠影》

一、《佛窟掠影》对当代舞蹈创作的启示

1.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创作思路

《佛窟掠影》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创作路径,其经验对当代舞蹈创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素材挖掘阶段,创作者展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不仅系统梳理云冈石窟的历史文献、考古报告,还实地考察石窟的建筑形制、雕刻技法与壁画风格,深入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与艺术审美特征。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精准提炼出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如佛像的手势、体态、服饰纹样,飞天的飘逸姿态,以及佛教故事中的经典场景等。这种以考古学和历史学为依托的研究方法,确保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度理解与准确把握,避免了对传统文化的表面化、碎片化处理,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舞蹈创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佛窟掠影》的创作中发挥了根本性指导作用,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艺术生产”理论强调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受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文化环境的制约。这理论启示创作者将舞蹈视为社会文化的产物,深入挖掘云冈文化背后的北魏社会形态与民族融合历史。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关注云冈石窟的艺术成就,还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宗教政策以及民族交流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深刻理解云冈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通过这种研究,创作者能够将云冈文化的精髓融入舞蹈作品中,使《佛窟掠影》成为反映北魏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艺术载体,展现出艺术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 论

从作品本身来看,《佛窟掠影》实现了多重维度的突破与融合。在文化传承方面,它以舞蹈为媒介,将云冈石窟蕴含的北魏佛教艺术、民族交融历史进行现代化转译,通过对佛像手印、飞天造型等元素的舞蹈化重构,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鲜活的时代生命力,成为传统艺术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在艺术创新层面,作品打破舞蹈创作固有模式,将石窟艺术的静态美学转化为动态肢体语言,配合多媒体技术营造的沉浸式舞台空间,构建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场景;音乐创作融合传统民乐与现代电子音效,实现听觉体验的古今碰撞,这种跨领域、跨媒介的艺术融合,为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展提供了新可能,确立了其在舞蹈艺术领域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学勇.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及发展特征[J].东南学术,2025

[2]汪一辰.“两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多维拓展[J].北京社会科学,2025

[3]杨阳.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J].齐鲁艺苑,2025

[4]赖大仁.新时代文艺理论评论的守正创新和实践引领[J].中国文学批评,2025

[5]韩伟."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使命[J].社会科学辑刊,2025

[6]张琦悦.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指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

[7]张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台湾的发展-吕正惠先生思想述评[J].海峡人文学刊,2025

[8]张建民.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9]钱敏.陶身体剧场的身体语言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8

[10]刘钰.双人舞作品表意功能及趋势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