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容量优化配置及参与电网调峰的经济性分析
韩丽洁
身份证号:370781199511136569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配电网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其出力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稳定运行构成挑战。用电负荷的峰谷差持续扩大进一 步加剧了调峰压力, 峰手段(如燃煤机组深度调峰)存在响应速度慢、成本高等问题。分布式储能具有部署灵活、充放电速度快的特点,可在用电低谷时段存储电能,高峰时段释放电能,既能平抑新能源波动,又能缓解电网调峰压力,成为配电网升级的重要技术方向。
(二)研究意义
分布式储能的容量配置直接影响其功能发挥与经济性。容量不足会导致调峰能力不足、新能源消纳受限;容量过剩则会增加投资成本,降低项目可行性。因此,研究容量优化配置规律及调峰经济性,对推动分布式储能规模化应用、提升配电网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容量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一)容量配置的核心目标
分布式储能容量优化配置的核心是在满足电网运行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或综合效益最大化。具体而言,需同时达成三个目标:
技术适配性:满足配电网调峰、新能源消纳、电压稳定等经济合理性:初始投资与运维成本可控,避免资源浪费;
可持续性:容量配置需适应未来负荷增长与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的长期需求。
(二)影响容量配置的关键因
1. 配电网负荷特性
负荷的峰谷差、日均波动幅度是决定储能容量的基础。峰谷差越大,需要的储能放电量越大;负荷波动越频繁,对储能的充放电响应速度要求越高,间接影响容量选择。例如,工业配电网峰谷差通常高于居民配电网,所需储能容量更大。
2. 新能源出力特性
新能源(光伏、风电)的出力波动幅度与随机性直接影响储能需求。渗透率越高、波动越剧烈,所需储能容量越大。例如,高比例光伏接入的配电网,需配置足够容量应对夜间无光时段的负荷缺口,以及白天强光时段的出力过剩。
3. 运行策略
储能的充放电策略决定容量利用率。若仅用于调峰,容量需匹配峰谷负荷差;若同时参与新能源消纳,需额外考虑新能源弃电时段的储能需求。多场景协同运行可提高容量利用率,降低单位功能的容量需求。
三、分布式储能参与电网调峰的经济性分析框架
(一)成本构成
包括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PCS)、监控系统等设备购置费用,以及安装、调试费用,约占总成本的 70%85% 。其中,电池成本占比最高 (60%-70%) ),是影响初始投资的核心因素。
主要包括设备定期检修、电池状态监测、故障维修等费用,年均运维成本通常为初始投资的 2%-5% 。随着运行年限增加,电池性能衰减可能导致运维成本上升。
3. 间接成本
包括储能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成本(因效率不足导致的电能损失)、电网接入成本(如扩容改造费用)等,通常占总成本的 5%-10% 。
(二)收益来源
1. 调峰收益
通过峰谷电价差获取的收益是核心来源。低谷时段(电价低)充电,高峰时段(电价高)放电,价差越大,单位容量的调峰收益越高。例如,峰谷电价差为0.5 元/kWh 时,1MWh 储能每日可产生约500 元调峰收益(按满充满放计算)。
2. 辅助服务收益
参与电网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可获得额外收益。分布式储能响应速度快(毫秒级),在频率稳定控制中具有优势,部分地区已将其纳入辅助服务市场,按服务效果付费。
3. 间接收益
包括减少新能源弃电损失(提升新能源项目收益)、降低电网扩容投资(延缓线路改造)等,这类收益虽不直接体现为现金流,但能提升配电网整体经济性。
(三)经济性评价指标
1. 投资回收期
指累计净收益(收益减去成本)等于初始投资的时间,是衡量项目盈利能力的直观指标。目前分布式储能调峰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通常为5-8 年,受电价政策与电池成本影响较大。
2. 全生命周期净收益
计算储能从投运到退役的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反映长期经济性。电池寿命(通常 8-15 年)是影响该指标的关键,寿命越长,分摊的初始投资越低,净收益越高。
四、容量优化配置的实践思路(一)基于需求测算的基础容量确定
首先根据配电网的调峰需求与新能源消纳需求,计算最小必要容量。例如:调峰需求容量=(日高峰负荷-日低谷负荷)×充放电效率;
新能源消纳容量=日均弃电量×安全系数(通常取1.2-1.5,应对极基础容量为上述两者的最大值,确保满足最基本的功能需求。
(二)考虑经济性的容量修正
在基础容量的基础上,结合成本与收益模型进行修正。若增加容量的边际收益(如调峰收益增加)大于边际成本(如投资与运维成本增加),则可适当扩大容量;反之则需缩减容量。例如,当峰谷电价差较小时,过度增加容量会导致投资回收期延长,此时应选择接近基础容量的配置方案。
(三)多场景协同优化
通过整合调峰、新能源消纳、应急供电等多场景需求,提高容量利用率。例如,某配电网的储能在工作日主要用于调峰,周末则重点消纳光伏弃电,通过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可在相同容量下实现更高综合收益,从而降低单位功能的成本。
五、提升分布式储能调峰经济性的路径(一)完善电价机制
扩大峰谷电价差是提升调峰收益的直接手段。合理的价差可激励储能在低谷时段多充电、高峰时段多放电,提高容量利用率。部分地区试点“尖峰电价”,在极端高峰时段设定更高电价,进一步增加调峰收益。
(二)探索多元运营模式
鼓励储能参与多市场协同,如同时参与调峰、辅助服务、需求响应等,拓宽收益来源。例如,分布式储能可在工作日参与调峰,节假日参与新能源消纳,闲置时段提供备用容量,实现“一储多用”。
六、结论
分布式储能容量优化配置需以配电网实际需求为基础,平衡技术性能与经济成本,通过多场景协同提升容量利用率。其参与电网调峰的经济性受电价机制、技术成本、运营模式等多因素影响,目前已具备一定可行性,但仍需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未来,随着电池成本持续下降、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分布式储能将在配电网调峰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为新能源高比例接入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海生, 刘金超, 周禹. 分布式储能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1, 41(5):1580-1592.
[2] 王守相, 张娜, 王佳明. 考虑负荷与新能源协同的分布式储能容量优化配置[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0,44(12): 56-63.
[3] 李庚银, 高玉喜, 周明. 分布式储能参与电网调峰的经济性评估方法[J]. 电网技术, 2019, 42321-2328.
[4] 国家能源局. 分布式储能技术发展指南(2021-2025 年)[R]. 北京: 国家能源局, 2021
[5] 赵伟, 李建林, 惠东. 储能成本下降对其参与电网调峰经济性的影响[J]. 电工技术学报, 2023, 38(2):48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