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

作者

廖新疆

身份证号:652801197505205218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建筑工程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频发,不仅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寿命,更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作为规范施工行为、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与管理流程,可有效提升质量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深入研究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理论基础

1.1 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概念

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与企业自身要求,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统一、明确的质量标准与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它涵盖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涉及人员、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多个要素,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实现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与科学化。

1.2 质量管理标准化的理论依据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标准化理论和过程控制理论为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与全要素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中对各个环节和人员的规范要求相契合;标准化理论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实现管理的统一化与规范化,保障质量的稳定性;过程控制理论注重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控与调节,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质量标准,三者共同构成质量管理标准化的理论基石。

1.3 建筑工程实施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意义

建筑工程实施质量管理标准化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从工程质量角度来看,标准化管理通过规范施工流程和操作标准,有效减少由于人为疏忽导致的质量问题,确保工程实体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企业层面,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减少因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在行业发展的宏观层面,质量管理标准化促进了建筑行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进程,有助于树立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2.1 施工准备阶段的标准化管理

施工准备阶段的标准化管理是保障工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此阶段需做好施工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准确理解设计意图;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质量计划,明确施工工艺、质量标准与控制要点;严格审核施工单位资质与人员资格,保证施工队伍具备相应能力;对工程所需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严格检验与验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合理规划施工现场布局,保障施工有序进行。

2.2 施工过程阶段的标准化管理

施工过程阶段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标准,规范各分项工程施工流程;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实行“ 三检” 制度(自检、互检、专检),确保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对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进行重点监控,留存影像资料,保证施工质量可追溯;合理配置施工机械,确保其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加强施工现场环境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扬尘、噪声等污染,保障施工环境安全、文明。

2.3 竣工验收阶段的标准化管理

竣工验收阶段是对工程质量的最终检验。需依据国家验收规范和合同约定,制定详细的竣工验收方案;组织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联合验收,对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资料等进行全面检查;对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明确整改责任与期限,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验收合格后,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移交工程档案资料,确保工程质量责任清晰,后续使用有迹可循。

3 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3.1 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部分企业和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对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的现象;一些企业虽建立了质量标准体系,但在实际施工中,标准执行不到位,存在随意简化施工流程、降低质量标准的情况;质量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落后,难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导致质量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此外,标准化人才匮乏,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一系列优化策略。企业要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与培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全体人员对质量管理标准化的认识,树立全员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结合企业实际与行业发展趋势,细化质量标准与操作流程,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强化标准执行力度,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对违反标准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充实监管力量,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等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队伍。

3.3 保障措施

为确保质量管理标准化优化策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全面的保障措施。首先,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形成全员参与、层层负责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种体系能够促进质量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确保所有员工都意识到自己的质量责任。其次,企业需要加大对质量管理标准化的资金投入,这包括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完善质量检测手段,以及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能够为质量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对于确保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企业应加强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之间的协作,确保信息畅通,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最后,企业应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推动质量管理标准化向创新发展方向迈进。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满足市场的更高要求,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将为质量管理标准化优化策略的有效执行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深入研究其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剖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与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在未来发展中,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变革与技术进步,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需持续完善与创新,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为建设优质工程、促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凡晓, 边家臻. 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J]. 大众标准化,2025,(12):13-15.

[2]张娟红.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探索和实践[J].大众标准化,2024,(15):30-32.

[3]张艳.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标准化,2022,(1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