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地区通用航空管制服务覆盖模式优化分析
杨晨玲
民航西北空管局装备公司 710082
一、偏远地区通用航空管制服务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在通用航空管制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显落后。许多偏远地区的机场规模较小,跑道条件差,缺乏先进的通信、导航和监视设备。例如,部分位于山区的通用机场,没有安装高精度的仪表着陆系统(ILS),仅依靠简单的目视导航,这在天气条件不佳时,严重影响飞机的起降安全。通信设备也较为陈旧,信号覆盖范围有限,常常出现通信中断或信号干扰的情况,导致飞行员与管制员之间无法及时、准确地沟通,影响飞行指挥的有效性。
1.2 管制服务资源稀缺
与繁忙的大型机场相比,偏远地区通用航空管制服务资源极度稀缺。管制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偏远地区的管制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对先进的管制技术和设备了解有限,难以应对复杂的飞行情况。同时,由于人员短缺,管制员的工作负荷较大,容易出现疲劳作业,进一步增加了飞行安全风险。此外,空域资源分配也不合理,大量空域被划分为军事管制区或限制区,留给通用航空的可使用空域非常有限,制约了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开展。
1.3 现有覆盖模式概述
目前,偏远地区通用航空管制服务主要 采用传统的地 制站模式, 即通过在机场设置管制站,对机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空域进行管制。 的覆盖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大面积的通用航空飞行需求。部分地区尝 提供飞行计划受理、气象信息服务、飞行情报服务等。然而,飞行 且服务功能尚未完全完善,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一些特别偏远的地区,甚至存 飞行员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和有限的设备进行飞行,安全风险极高。
二、偏远地区通用航空管制服务覆盖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覆盖范围受限
传统地面管制站模式受地理条件和建设成本限制,难以在偏远地区实现全面覆盖。例如,在山区、沙漠等地形复杂的区域,建设地面管制站的难度大、成本高,导致这些地区的空域长期处于管制薄弱状态。即使有少数地面管制站,其信号覆盖范围也有限,无法对远距离飞行的通用航空器进行有效监控。飞行服务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管制站的不足,但由于数量少、分布不均,在偏远地区仍存在大量服务盲区。据统计,我国偏远地区约有 30% 的空域未能得到有效管制服务覆盖 。
2.2 通信与数据传输不畅
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落后,导致通用航空管制服务中的通信与数据传输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地面管制站与航空器之间的通信信号不稳定,容易受到地形、天气等因素影响。在山区,信号容易受到山体阻挡而减弱或中断;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暴雨、沙尘等,通信质量严重下降,影响管制指令的传达。另一方面,不同管制服务设施之间的数据传输也存在障碍。由于缺乏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飞行服务站与地面管制站之间、管制站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不及时,导致信息更新滞后,无法为飞行员和管制员提供实时、准确的飞行信息,增加了飞行冲突和安全事故的风险。
2.3 运行成本过高
偏远地区通用航空管制服务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管制服务的发展和优化。建设和维护地面管制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设备采购、场地建设、人员培训等费用。而偏远地区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相对较少,管制服务的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导致许多地区在管制服务设施建设和更新方面缺乏积极性。飞行服务站的运营也面临类似问题,由于服务范围广、用户分散,运营成本难以分摊,影响了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提升。高昂的运行成本使得偏远地区通用航空管制服务陷入了发展困境。
三、偏远地区通用航空管制服务覆盖模式优化策
3.1 构建多层次管制服务网络
为扩大管制服务覆盖范围,应构建多层次的管制服务网络。在重点区域,加大地面管制站建设力度,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其信号覆盖范围和监 利用分布式雷达系统,将多个小型雷达站点进行组网,实现对大面积空域的无缝监测。同时, 合理 规划其布局, 确保偏远地区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基本的飞行服务。此外,引入卫星 ,作为地面管制服务的补充。卫星通信不受地理条件限制,能够为偏 和定位服务,有效解决地面通信盲区问题。通过地面管制站、飞行服务站和 通信系统的协同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管制服务网络。
3.2 强化通信与数据传输保障
加强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信与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一方面,推动 5G 通信技术在通用航空管制服务中的应用。5G 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的特点,能够满足管制服务中大量数据实时传输的需求。通过建设 5G 基站,实现对机场周边及主要飞行航线的信号覆盖,确保地面管制站与航空器之间、不同管制服务设施之间的通信畅通。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和平台,整合各类管制服务数据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飞行数据、气象数据、空域信息等进行集中存储和处理,实现数据的快速共享和分析。例如,飞行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获取最新的飞行信息,管制员也能及时掌握航空器的位置、状态等数据,提高管制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3 优化成本控制与资源配置
针对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成本控制与资源配置。在建设方面,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设备和设施,降低建设成本。例如,推广使用可移动、易组装的地面管制站设备,减少场地建设费用。在运营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通用航空管制服务。可以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由社会资本承担部分建设和运营成本,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偏远地区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分配管制人员、设备等资源。例如,在飞行活动频繁的时段和区域,增加管制人员值班,提高设备利用率;在飞行活动较少的地区,采用远程监控、自动化管制等方式,降低人力成本。
结论:偏远地区通用航空管制服务覆盖模式的优化对于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保障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持续关注偏远地区通用航空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管制服务覆盖模式,加大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通用航空在偏远地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偏远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