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化工原理双元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李宝丽
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211800
0 前言:
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化工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这给中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全新挑战。化工原理作为化 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职责,不过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注重理论知 制教学模式借助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达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 成功范例。把双元制教学模式引入中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对于提升教学 量 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中职化工原理双元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问题识别
1.1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双元制教学模式,这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完整体系,这种模式的核心特点是借助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场所,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1]。双元制具备六个“双元”特征,一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责任,二是企业培训紧密贴合实际工作需求并与学校专业理论知识互补,三是企业实训教师和学校理论教师相结合以优化师资队伍,四是学生既是企业学徒同时又是学校学生可灵活转换身份,五是采用企业技能考试和学校理论考试并行的评价体系,六是有行业协会技能证书和学校毕业证书的双重认证。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负责开展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企业则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操作机会,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反复循环中逐步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以此有效克服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1.2 化工原理课程特点与双元制教学的契合性
化工原理作为化工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其理论性与应用性较强,课程主要讲解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传质分离等单元操作基本原理,以及 设备选型 等关键内容[2]。不过中职学生缺少化工生产实践经验,很难理解众多抽象的 过程枯燥无味,对设备操作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双元制教学模式能有效解 具体的企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真实化工生产环境中观察离心泵气缚和气蚀现象 器内部构造等,如此学生可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工程思维,最终达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
1.3 中职化工原理双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化工原理双元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有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缺乏长远眼光,过于强调短期就业目标而忽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这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只能做简单的操作维护,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其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必要学科的课程比例过小,不相关学科设置不合理且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如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和PLC 原理及应用在低压电器元件和电气控制线路基础方面的重复。再者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间存在脱节,教材更新缓慢无法及时融入新技术新知识,授课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最后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基础验证性实验占据主导而设计性创新实验较少,“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实践经验,学生毕业实习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普遍。
2 中职化工原理双元教学模式的优化策
2.1 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考虑到化工单元操作在实际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以及学生未来从业时的接触率较高,可重新划分化工原理课程内容,实施了差异化教学策略,总共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类是核心内容,包含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蒸馏和吸收,这些单元操作在化工生产里最为常见,几乎所有化工企业都会涉及到,所以学生应全面掌握其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第二类是重要内容,涵盖过滤、蒸发和干燥,这些操作在生产中应用频率相对低一些,或者操作过程较为简单,学生需要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物料衡算方法,还要了解设备操作要点。第三类是选修或删除内容,包含冷冻等使用频率最低的操作。在具体教学实施方面,教师可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设计和实际生产紧密相关的学习任务,例如以学生宿舍楼为对象进行供水系统设计,学生需要估算用水量,选择合适的输水总管管径和管材,确定输送水泵型号,并且绘制工艺流程图,通过解决管材和水泵选择依据、远距离输送阻力分析、水泵安装位置以及仪表阀门配置等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流体输送的相关理论知识。
2.2 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教师在革新教学方式方面应积极推行探究式课堂,摒弃传统以教师单向讲解为主的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主动学习,具体实施时教师可结合化工原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或讨论提纲创造学生参与机会,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想法大胆提出疑问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例如学习柏努利方程后引入农村热带风暴“大风掀掉窗户”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柏努利方程在气体流动中的实际应用,再如完成流体流动与输送学习后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宿舍楼供水系统设计任务,过程涵盖小组分工合作、方案设计制定、代表汇报方案、接受其他小组提问质疑等环节,以此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应深入实践“双证融通”教学模式,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指导对化工原理课程进行职业技能化改造,筛选管工与油加热工等与课程紧密相关职业工种,将中级技能等级设为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把相关职业标准的知识技能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进行系统性优化处理。
2.3 建设师资队伍与实训条件
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出台硬性规定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深入合作企业进行至少半年的实践,在此期间教师可直接参与企业生产项目和技术升级工作,以此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设立企业兼职教师选聘和培养制度,从电解铝与电厂等多个企业选拔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并对其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培训与考核,让他们能够胜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有效弥补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化与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此外,学校还可打造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进行设备拆解和实物演示,通过设备拆解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设备的具体结构。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深化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整体验工艺操作的具体流程。
3 结束语
构建中职化工原理双元教学模式属于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得在充分理解课程特性与现有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双元制教学模式为弥补中职化工原理课程理论与实践割裂提供了可行途径,不过具体执行时还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当地产业特色灵活调整。展望未来要更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此促进中职化工原理双元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崔丽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职业型、应用技术型院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7):215-217.
[2] 刘丽静,牟保畏,王丽.化工原理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2022,50(24):237-239+249.
[3] 谢思,李静依,熊叶.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本土化实践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5(03):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