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通用航空管制员资质管理与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杨晨玲

民航西北空管局装备公司 710082

一、通用航空管制员资质管理与培训现状

1.1 资质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通用航空管制员资质管理主要依据 交通管制员执照管理规则》等相关法规,对管制员的学历、工作经历、专业知 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等环节取得相应执照后,方可上岗工作。但在实 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通用航空企业对管制员的资质要求存在差 核把关不严,导致一些不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进入管制岗位。此外, 够完善,缺乏对管制员持续能力的动态评估,难以确保其资质水平与行业发展需求同步提升。

1.2 培训现状

通用航空管制员培训主要包括初始培训和复训两部分。 初始培训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通常由专业的航空培训机构承担,培 管制程序、设备操作等。复训则是针对在职管制员的定期培训,旨在巩固 题 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过于侧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对复杂 等实操能力的培养。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互动性和实践性不足, 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训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培训教师缺乏实际管制工作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影响培训效果。

二、通用航空管制员资质管理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资质管理体系不完善

(1)资质标准不统一。我国通用航空领域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管制员资质标准,不同地区和企业在学历要求、工作年限、技能水平等方面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管制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偏远地区的通用航空企业,由于招聘难度大,往往降低资质标准,聘用经验不足的人员,给飞行安全带来隐患。

(2)动态监管机制缺失。对管制员资质的监管主要集中在执照获取环节,缺乏对其日常工作表现和持续能力的动态跟踪与评估。部分管制员在取得执照后,长期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业务能力逐渐下滑,但仍能继续从事管制工作,增加了飞行风险。此外,对于违规操作或能力不达标的管制员,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难以保证管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2.2 培训体系存在短板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现有培训内容大多借鉴了运输航空管制员的培训体系,没有充分考虑通用航空飞行的特点。通用航空飞行活动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区域性强等特点,涉及低空飞行、复杂地形飞行等特殊场景,而当前培训内容对这些方面的覆盖不足,导致管制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对复杂情况。

(2)培训方式与手段落后。培训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和模拟训练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模拟训练设备老化,场景设置简单,无法模拟通用航空 能遇到的各种复杂场景,如多机种协同飞行、应急救援飞行等。同时,缺乏线上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资源,管制员难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影响培训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3)考核认证机制不科学。考核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记忆,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考核不足。考核方式单一,多采用笔试和简单的模拟操作,无法全面评估管制员的综合能力。此外,考核结果与资质认证、岗位晋升的关联度不高,难以激励管制员积极提升自身能力。

三、通用航空管制员资质管理与培训体系构建策略

3.1 完善资质管理体系

(1)制定统一的资质标准。由民航管理部门牵头,结合通用航空飞行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全国统一的通用航空管制员资质标准。明确学历、专业背景、工作经历、技能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如规定从事低空管制工作的人员需具备至少 2 年相关飞行管制辅助工作经验,并通过低空飞行场景模拟考核。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通用航空管制工作,如机场管制、区域管制、低空管制等,制定差异化的资质标准,提高资质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建立动态监管机制。构建 “培训 - 考核 - 执业 - 再培训” 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对管制员资质实施动态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管制员个人档案,记录其培训经历、考核成绩、工作表现、违规记录等信息,实现对其持续能力的跟踪评估。定期组织资质复核,对复核不通过的管制员,暂停其执业资格,强制进行培训和补考,补考仍不通过的,吊销其执照。同时,建立举报和投诉机制,鼓励公众和业内人士对管制员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形成多元化的监管体系。

3.2 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

(1)优化培训内容设计。根据通用航空飞行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体系。增加低空飞行管制、复杂地形飞行管制、应急救援飞行管制等特殊场景的培训内容,强化对通用航空法规、空域规划、气象分析等知识的学习。例如,针对农业通用航空飞行,增加农药喷洒飞行的管制要求、飞行路线规划等内容;针对航空旅游飞行,增加游客疏散、空中游览路线管制等内容。同时,引入案例教学,选取通用航空飞行管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高管制员的问题解决能力。

(2)创新培训方式与手段。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建设通用航空管制模拟训练系统,模拟低空飞行、复杂地形飞行、恶劣天气飞行等多种场景,让管制员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操训练,提高其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开发集课程学习、模拟训练、在线考核、交流互动于一体的线上培训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视频课程、电子教材、案例库等。管制员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和碎片化学习。

与通用航空企业、机场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组织管制员参与实际飞行管制工作的跟岗实习,让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操作能力。

(3)健全考核认证机制。

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应急处置、团队协作等纳入考核范围,增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考核题型,全面评估管制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应急处置能力考核中,设置航空器发动机故障、通信中断等突发场景,考核管制员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采用 “笔试 + 实操 + 综合评价” 的考核方式,笔试重点考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操考核通过先进的模拟设备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日常培训表现和跟岗实习情况。将考核结果与资质认证、岗位晋升、薪酬待遇等挂钩,对考核优秀的管制员,优先给予资质升级和岗位晋升机会。

结论:通用航空管制员资质管理与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保障通用航空飞行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在这方面存在资质管理体系不 短板等问题。通过制定统一的资质标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 核认 等措施, 可以构建科学完善的体系。未来,还需持续关注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资质标准和培训内容,确保体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