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桂林米粉手工技艺的虚拟重塑与产权守护探究
潘超燕 潘勇
桂林旅游学院
一、 引言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手工技艺这一承载着人类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宝贵财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传统手工技艺大多依赖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传承范围相对狭窄,且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 。随着老一辈手工艺人的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兴趣普遍不高,导致传承人才出现断层,许多珍贵的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例如,一些传统的刺绣、木雕、剪纸等技艺,掌握核心技艺的工匠数量日益减少,传承后继无人(于杰,2024)。
同时,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使得手工技艺制品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工业化产品以其标准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而手工技艺制品由于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在价格竞争上往往处于劣势,市场空间不断缩小。此外,手工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手工技艺的创新成果容易被抄袭和盗用,手工艺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阻碍了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励手工艺人进行创新,保护他们的创新成果不被非法侵害,从而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手工技艺的积极性 。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手工技艺的知识产权,可以维护手工技艺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防止其被恶意模仿和滥用,有助于保持手工技艺的纯正性和地域特色。知识产权保护还能够促进手工技艺的产业化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为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张立强 江峰,2025)。
桂林米粉作为桂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其制作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类。其制作过程复杂精细,涵盖鲜粉生产、卤水熬制、辅料制作、调配出品四大步骤,包含百余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技艺传承。优质的桂林大米与漓江清水是制作鲜米粉的关键,而卤水的熬制更是各家米粉店的核心机密,需采用数十种香料精心熬制,方能成就桂林米粉独特的风味。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桂林米粉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对桂林米粉传统制作技艺进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是桂林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是一种美食制作技艺,更是桂林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生动体现,承载着桂林人民的乡愁与情感记忆。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经济角度而言,桂林米粉作为桂林的特色美食,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通过对其制作技艺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可以推动桂林米粉产业的升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从社会角度来说,对桂林米粉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促进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情况;
在桂林米粉手工技艺方面,收集了与制作流程相关的资料,包括鲜粉生产中选米的标准、浸泡的时间与水温要求、磨浆的细腻度标准等;卤水熬制涉及的香料种类及配比、熬制的火候控制、时间节点等;辅料制作里酸笋的发酵条件、叉烧的腌制配方与烤制工艺等;调配出品的搭配规则、分量控制等。同时,还收集了不同传承派系的资料,如各派系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代表传承人信息等,以及桂林米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记录,包括不同朝代的制作工艺变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结合的情况等。
在虚拟重建技术领域,收集了三维建模技术的原理、常用软件(如 Blender、Maya 等)的操作手册、应用案例;动作捕捉技术的设备参数、数据采集规范、后期处理方法;虚拟互动平台搭建的技术架构、开发流程、用户体验设计等相关资料。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收集了国内外关于传统手工技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我国的《著作权法》《商标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际上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探讨传统技艺权利主体界定、利益分享机制、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问题等;还有类似非遗项目(如昆曲、古琴艺术等)的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包括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彭立地,2021)。
桂林米粉手工技艺相关数据的采集对象涵盖了传承人的制作动作,如揉粉时的力度变化、切粉时的角度与速度等;制作工具的参数,如石磨的直径、磨齿的密度,铜锅的材质、尺寸等;原料的特性数据,如不同品种大米的淀粉含量、水分含量,各种香料的有效成分含量等;以及成品的品质数据,如米粉的弹性、韧性、口感评分,卤水的风味物质含量等。
虚拟重建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数据包括三维建模过程中的模型精度数据、渲染参数数据;动作捕捉时的骨骼运动数据、关节角度变化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案例中的侵权行为数据、维权成本数据、保护效果评估数据等。
数据采集工作分阶段有序进行。首先,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采集对象和指标、调试采集设备、设计访谈提纲和问卷等。其次,进入实地采集阶段,按照既定的方法对传承人的制作动作、工具、原料等进行数据采集,同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在采集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数据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对于虚拟重建相关数据,在实验室进行三维建模和动作捕捉实验,逐步调整参数,采集不同设置下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数据则通过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进行收集,对每个案例的细节进行整理和记录(江涛,)。
最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剔除明显错误的数据,为后续的处理和分析做好准备。
三、虚拟重建内容与呈现方式
在虚拟重建内容方面,项目涵盖了桂林米粉制作的全流程。从大米的种植环境展示开始,通过 3D 建模呈现出桂林地区肥沃的稻田、清澈的水源以及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让观众了解到桂林米粉优质原料的来源 。接着,详细展示了大米的筛选、浸泡、磨浆、制粉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通过高精度的 3D 模型和动画进行演示 。在磨浆环节,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石磨的转动、大米在磨盘间逐渐被磨成细腻米浆的过程,以及米浆从磨盘缝隙中流出的细节 。制粉环节则展示了蒸制米粉和压榨米粉两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米浆在蒸盘中的铺展、蒸熟后的米皮切割,以及粉团在压榨机中的挤压成型等 。
卤水熬制是桂林米粉制作的关键环节,项目对这一过程进行了重点展示 。通过 3D 模型还原了熬制卤水的大锅、猪骨、牛骨以及各种香料,动画生动地演示了骨头的焯水、香料的处理、放入锅中炖煮的过程,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卤水颜色和香味的变化 。在成品调配环节,展示了将米粉、卤水和各种配菜搭配在一起的过程,以及不同口味桂林米粉的特色搭配 。
除了制作流程,项目还对桂林米粉相关的文化元素进行了数字化呈现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具有桂林地域特色的米粉店场景,店内的装饰、桌椅、餐具等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在店内设置了虚拟的展示区,展示桂林米粉的历史发展脉络、相关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以及桂林米粉在当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利用 AR 技术,在现实场景中展示桂林米粉的文化符号,如桂林米粉的 logo、特色图案等,当用户扫描这些符号时,会弹出相关的文化介绍和互动内容 。
在呈现方式上,项目采用了多种形式。通过搭建线上的数字体验馆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访问,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体验 。在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鼠标或手指操作,自由地切换场景、观看动画、了解文字介绍,实现自主式的学习和探索 。在实体场馆中,利用 VR 设备和大型显示屏,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观众戴上 VR 设备后,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桂林米粉制作工坊和米粉店中,可以全方位地观察和互动 。场馆内还设置了 AR 互动区域,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扫描特定区域或物品,触发 AR 效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互动体验 。
四、虚拟重建对桂林米粉手工技艺传承的作用
1 、突破时空限制,扩大传播范围:传统的桂林米粉手工技艺传承主要依赖于面对面的教学和实地的展示,这种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极大限制 。而虚拟重建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如 VR、AR 和 3D 建模等,将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和相关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2、 增强互动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虚拟重建通过构建虚拟场景,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用户可以通过 VR 设备,亲手操作虚拟工具,模拟大米的浸泡、磨浆、制粉等环节,感受每一个步骤的操作技巧和工艺要点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卤水的配方,尝试制作不同口味的桂林米粉,观察口味的变化 。这种互动体验方式,让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桂林米粉的制作技艺,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虚拟重建的桂林米粉项目,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参与 。这种互动体验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兴趣,为桂林米粉手工技艺培养了传承后备力量,有助于确保这一传统技艺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 、保存和记录濒危技艺,防止技艺失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桂林米粉手工技艺中的一些传统工艺和技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虚拟重建在保存和记录这些濒危技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而且即使在未来传统手工艺人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这些技艺也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 。建立的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数字档案库,收录了众多手工艺人的制作经验和技巧,为防止桂林米粉手工技艺失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五、虚拟重建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策略
政府在推动桂林米粉虚拟重建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引导角色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多方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出台鼓励文化科技企业、桂林米粉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参与桂林米粉虚拟重建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给予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 。设立专项基金,对参与虚拟重建项目且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表现优秀的企业和机构给予资金奖励;对开展桂林米粉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还应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
在协调机制方面,政府应搭建多方沟通与合作的平台 。组织定期的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邀请文化科技企业、桂林米粉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相关方共同参与,促进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意向的达成 。建立线上的合作交流平台,方便各方发布项目需求、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信息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对接 。政府还应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当合作各方在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方面出现争议时,政府应发挥调解作用,引导各方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问题 。对于无法协商解决的纠纷,政府应引导各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维护合作的顺利进行 。
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桂林米粉虚拟重建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支持作用 。高校可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虚拟现实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开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桂林米粉手工技艺应用方面的研究,探索更先进的虚拟重建技术和方法 。科研机构则可以专注于虚拟现实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研发新型的 3D 建模算法,提高桂林米粉制作场景的建模精度和效率;开发更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如数字水印、区块链技术在桂林米粉虚拟重建成果保护中的应用 。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积极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桂林米粉虚拟重建项目,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桂林米粉的展示、传承和品牌推广中 。利用高校研发的高精度 3D 建模技术,打造更加逼真的桂林米粉制作虚拟场景,用于线上线下的展示和体验 。企业还应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积极申请专利、商标和版权登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用户在协同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的需求和反馈能够推动产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企业和相关机构应关注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虚拟重建内容和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通过用户的传播和分享,扩大桂林米粉虚拟重建项目的影响力,促进桂林米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六、总结。
本研究以桂林米粉手工技艺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其虚拟重建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问题。在虚拟重建实践方面,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 3D 建模与动画制作等现代数字技术,能够对桂林米粉手工技艺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呈现和展示 。这些虚拟重建成果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桂林米粉手工技艺的传播范围,还增强了用户的互动体验,激发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学习兴趣,对桂林米粉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桂林米粉手工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构建政府引导下的多方合作机制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路径,能够促进桂林米粉虚拟重建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发展,为桂林米粉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桂林米粉手工技艺在虚拟重建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虚拟重建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桂林米粉制作过程的智能化模拟和分析,为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的虚拟重建项目可以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除了现有的展示和教育领域,还可以与旅游、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未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桂林米粉手工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更加规范和有效 。
参考文献:
[1] 于杰 . 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J]. 中国食品 ,2024(24):124-126.
[2] 张立强 江峰. 实用性陶瓷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浅析[J]. 2025.
[3] 彭立地.雅安国家级传统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四川轻化工大学,2021.
[4]江涛.舒席编织技艺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专利权与商业秘密权的取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1):4.
基金:桂林旅游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手工技艺的虚拟重建及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以桂林米粉为例(编号:2021A02)》)资助。
作者简介:潘超燕,桂林旅游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4级学生,研究方向:旅游大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