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AI 赋能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探讨
李静劼
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 400013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开展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人类被一种对生命的好奇所驱动,他们在对未知的地方进行了持续的工作,在探索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大量的劳动技巧,并且让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于生物科学的人工智能和AI 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例如,有了清洁机器人后人们不再亲自打扫卫生,长此以往便养成懒惰习惯,早早于思想中滋生厌恶劳动观念,进而使得生活变得机械、单调,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对劳动者持傲慢态度,看不起辛苦劳作之人,甚至轻视靠汗水工作的人,如此一来,当前小学生的思想状况便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它的实质就是模仿人类思考的信息,等于把大脑的思考进程信息化,或者说超过大脑,是对大脑的一种扩展和强化。AI 改变了人的思考模式,改变了人的思想,制造了一个“代替品”,代替了人的思想,为人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 AI 产生了依赖。人工智能诞生与发展,对思想科学变革有一定程度影响,人类缺乏劳动技术会致思维方式及能力逐渐退化,相应推动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需保持持续创造力并勇于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且具较强劳动技能与知识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从小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极为必要。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施路径
2.1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劳动技术教学的空间
劳动技术教学在有助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态度、技能以及生活技能从而为其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情况下,城镇小学因学校场地有限致使学生参与服务实践和生产劳动机会较少,基于这样的状况,就可以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AI 技术构建虚拟劳动情境,开展智能化劳动技术实践来拓展劳动技术教育的空间。
例如,存在部分地区小学生对农业机械、农作物等认识不足情况,可借助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软件平台之举,让学生得以亲身体验机械工作过程、参与仿真生产过程以及模拟农民生活与耕作活动,进而领略农耕文化发展历程并亲身体验农耕文明;且借助人工智能平台提供的含无土栽培学习资源、人工智能绘画学习资源等在内的学习资源库,学生可依自身兴趣在平台所提供微视频里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开展学习,如此仿若给每位学生配备一位AI 教师以提升教学效果。
2.2 人工智能技术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实践
将人工智能和 AI 技术应用于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这件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智能技术可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从而为其学习提供更精准指导。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表现等信息进而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同时还可借助人工智能和AI 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VR(虚拟现实技术)可为劳动技术教育营造更科学有效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参与劳动技术学习创造更有利条件,我国首位 VR 研究方向学者赵沁平指出,目前基于虚拟现实的教育设备尚未完全成熟且虚拟与现实的差异,会使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所以运用人工智能和AI 技术开展劳动技术教学,既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要注重回归教育本质。
例如,我在上一堂小学四年级,《非遗-酸梅汤》的课程中,让同学们提前利用 DeePSeeK 软件来查找配方,每个组的配方不同,熬制好后大家可以互相品尝分享口味,交流配料功效。最后在“创意表达”释放个性环节中,通过DeePSeeK 软件来帮助小组进行“品牌”标签设计环节,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升成就感。这堂课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仅学会一项生活技能,更能感受到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及中医养生的基础知识、人工智能的趣味、合作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真正体会到“劳动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的内涵。
将人工智能和AI 技术应用于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这对师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而言意义重大,且运用智能技术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以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智能化机器人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另一实例,学校开展与“智慧劳动机器人”相关的劳动技术教学,可使学生于实践中提升劳动技术能力并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部分学习利用智慧型劳工机器人教导学生劳动技巧,在此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且将其应用于实践。
2.3 引入智能评估工具,提高评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具有教育、激励和发展作用的评价,其方法的多元化与内容的多样化能更好地推进劳动技术教育开展以提升效果。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技术教学活动时,常存在忽视对学生评价的情况,评价方式片面、单一且不及时甚至根本无评价的状况,极大地降低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的有效性。劳动技术教育以提高小学生劳动技术素养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为旨,兼具蕴含隐性劳动理念和劳动精神以及涵盖明确劳动知识、技能和习惯。
目前,我国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评估依赖学校教师为主的状况不利于开展多样化评估,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套适用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体系,让学生借此体系向系统平台上传劳动过程中的文字、图片及视频,且添加类似“朋友圈”功能使学生能将自己劳动过程与成果分享给好友、班级以激发创意劳动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可供学校老师、主管部门及学生家长通过该体系对学生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进行评估与引导。通过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综合素质评估体系,以确保每位参与劳动的学生皆能获得真实评价进而凸显劳动技术教育个体性,且学生于自身发展进程中把劳动学习、劳动成果以及劳动实践的全过程予以记录从而留下自身劳动与成长轨迹。
结语
总而言之,将人工智能和AI 技术引入到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课程中,构建起“人工智能 + 劳动技术”课程体系,打破原本单一的人工智能或劳动技术教学课程模式,而有效改变学校课程设置方式,突出以现实情景为基础的交叉教学架构。引导学生于学科内、学科间以及学科与社会等多元场景整合所学知识,采用“理论 + 实践 + 劳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对现代劳动者的作用,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以提升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 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劳动教育困境与突破--以武汉市 L小学的调查为例. (Doctoral dissertation).
[2]陈蕾.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人工智能项目学习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 2022(32):53-54+57.
[3]杨颖. (2020).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突破与创新探究. 文学少年(25), 020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