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名小龄听障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个案分析

作者

王梦婧

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 安徽合肥 230001

一、 引言

听觉障碍儿童(以下简称“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失,常面临语言发展迟缓、社会交往困难等挑战,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研究表明,听障 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可能导致自身或他人困扰,不利于其健康成长[1]。听障 康复不仅是对 言康复,同时也要让听障幼儿学会规范的行为逐渐形成健康向上、自信活泼、开朗的良好个性品质,为听障幼儿将来回归主流社会打下较好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一名小龄听障幼儿的个案分析,探讨其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及成效,以期为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二、 听障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

(一) 行为习惯的定义与分类

行为习惯是指个体在长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这些习惯不仅反映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一般而言,行为习惯可分为生活习惯和社会习惯两大类。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卫生等日常行为模式;社会习惯则涉及人际交往、礼仪规范等社会行为准则。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 听障儿童的行为特点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失,常在语言发展、社会交往和情绪调控等方面面临挑战,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研究表明,听障儿童在情绪理解和表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可能导致社交能力的欠缺和行为问题的增加。此外,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即理解他人情绪和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可能发展滞后,影响其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2]。

在家庭环境中,听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显著影响。研究发现,父母的溺爱、放任和专制等教养方式与听障儿童的适应行为呈负相关,而民主型教养方式则呈正相关。这表明,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听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

在学校环境中,教师的引导对听障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批评引导、耐心沟通和爱心教育等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改善听障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4]。

(三) 听障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

听障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特殊教育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等手段,可以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在听障儿童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奖励良好行为、纠正不良行为的方式,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在听障儿童的教育中,提供积极的榜样和示范,可以促进他们学习和内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殊教育理论强调,根据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对于听障儿童,采用视觉、触觉等替代感官的刺激,结合手语、视觉符号等辅助工具,可以有效弥补听觉缺失,促进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 个案基本情况与指导方

(一) 个案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个案是一名 3 岁的听障幼儿(以下称为周某),其听力诊断显示为双耳重度听力损失,需佩戴助听设备以辅助感知听觉信息。2023 年,周某由家长送至接受康复训练,主要目标为改善其生活习惯与社交能力,并为未来的教育与生活奠定基础。

在初步评估中,周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为问题和生活习惯缺失。例如,他无法独立完成如厕或用餐,经常随意丢弃玩具和物品,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在集体活动中,周某表现为明显的回避行为,难以融入集体环境。此外,周某的情绪表达较为内向,经常因指令不明确或任务超出其能力范围而出现哭闹。家庭访谈显示,周某的父母对其过度保护,导致其在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上形成较高的依赖性,但父母支持康复训练,并对教育方法和指导策略持开放态度。

(二) 指导方案的制定

指导方案的制定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和特殊教育理论,注重分阶段、系统化的目标设置和方法选择。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分别针对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进行重点干预。

生活习惯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基础,其建立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周某逐步养成独立如厕、规范物品管理和自主进餐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初步改善后,第二阶段重点培养周某的文明礼貌习惯,以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水平。本阶段的目标包括:建立目光注视的交流习惯,增强与同伴的互动能力,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

四、 行为习惯培养的实施过程

(一) 生活习惯的培养

在生活习惯培养阶段,研究团队围绕周某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模式,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个性化的干预策略,重点培养其敢于展现自我、不乱扔东西、定点大小便以及主动配合的生活习惯。

为了帮助周某敢于展现自我,康复师首先通过熟悉其兴趣爱好作为切入点,选择他最感兴趣的玩具和活动,在训练中设计任务。例如,在周某喜欢的积木搭建活动中,康复师有意创造展示机会,引导其通过语言或动作表达自己的作品想法。在此过程中,康复师注重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对周某的每一次表达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如语言表扬或拥抱奖励。随着训练的深入,周某逐渐表现出更强的参与意愿,并开始主动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不仅提升了周某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其与环境的互动能力。

针对周某乱丢东西的习惯,康复团队采用了情景示范与规则强化的方式。训练中,康复师通过与周某共同参与“玩具归位”的小游戏,引导他将使用过的玩具放回原处。同时,康复师邀请其他孩子作为示范对象,让周某观察学习同伴如何整理物品。每当周某能够完成归位动作,康复师会给予即时的正向反馈,如语言鼓励或贴纸奖励,逐渐帮助其内化这一行为。在持续三个月的训练后,周某基本能够在游戏结束后主动将玩具放回原位,乱丢东西的行为显著减少。

定点大小便的培养是周某康复训练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初期,康复师在固定时间引导周某前往厕所,并通过卡通图示和口头提示帮助其理 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同步实施相似的训练方式,确保规律性和一致性。随着周某逐渐适应,康复 减少外部提示,鼓励其主动表达如厕需求。通过重复的训练和强化,周某逐渐形成了定点如厕的习惯,并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独立完成相关行为。

(二) 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是康复训练的第二阶段,重点围绕提升周某的眼神注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以及礼貌语的使用展开。这一阶段的训练旨在帮助周某逐步建立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

眼神注视是听障儿童社交能力的核心,也是周某训练的首要目标。康复师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设计了一系列情景训练来引导周某的目光接触。例如,在“看谁先找到”游戏中,康复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和玩具吸引周某的注意力,并通过逐步延长注视时间训练其集中力。同时,在一对一互动中,康复师通过语言提示和表情互动,帮助周某理解目光接触的重要性。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周某在与他人交流时能够主动进行目光注视,这一变化显著改善了其互动质量。

同伴交往的培养以小组活动为主要载体。康复师安排周某与其他听障儿童共同参与合作游戏,如“传递球”和“角色扮演”。在这些活动中,康复师通过设置简单的规则,例如轮流参与和团队合作,逐步引导周某融入集体活动。在初期训练中,周某表现出一定的回避行为,但通过康复师的耐心引导和正向强化,他开始逐渐适应同伴的存在,并在游戏中尝试与他人互动。随着训练的推进,周某不仅能够参与简单的合作活动,还表现出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愿。

礼貌用语的使用则通过日常情境训练和反复强化逐步建立。 康复师在每日的晨间问候和日终反馈中,引导周某学习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例如 ,康复师使用图片和手势帮助周某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通过模拟情景 周某 1 的实际应用。例如,在模拟“餐厅点餐”的情景中,康复师扮演服务员,引导周某用 语表达需求。此外,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积极创造应用场景,如接待访客时鼓励周某主动问好。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周某能够较熟练地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并在家庭和康复中心环境中表现出较高的应用频率。

五、 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一) 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培养周某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了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个体特质、家庭环境以及训练实施的限制。

周某的听觉障碍对信息接收和指令理解能力造成了一定阻碍。在训练初期,他对康复师的指令反应迟缓,尤其是涉及多步骤任务时,需要频繁 完成。 家庭教育模式对训练的推进也带来了挑战。周某的父母倾向于在其表现出困难时立即干预,这种 削弱了周某的自主性。训练实施中也面临着资源和时间上的制约。康复中心的教学资源需同时服务于多名儿童,个性化训练的深度和频率受到一定限制。

(二) 解决策略

为应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制定了多项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优化训练过程并提升效果。

在周某的训练设计中,康复团队强化了视觉提示和多感官参与的策略。例如,在如厕训练中,康复师制作了直观的流程图和趣味化的卡片,以帮助周某理解和记忆具体步骤。在注意力培养方面,通过将任务与游戏结合,设计了一些短时高参与度的活动,例如“玩具分类”和“传递任务”,以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减少周某分心的可能性。此外,团队对复杂的训练内容进行了分解,将其拆分为多个小目标,以降低周某的学习负担并逐步提升其完成能力。

针对家庭教育的问题,康复中心加强了家长的参与和培训。团队通过定期组织家长指导会和个别咨询,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康复技巧和正强化策略。此外,康复团队与家长共同制定了一份行为记录表,用于跟踪周某在家庭和中心的表现,确保训练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

为了优化训练资源的利用,康复中心在集体训练和个性化训练之间进行了合理分配。在集体活动中,康复师采用分组训练模式,通过组织同伴间的合作任务让周某参与更多社交互动;在个性化训练中,安排专人针对周某的关键问题,如同伴交往和主动表达,进行重点指导。

六、 结论

本研究围绕周某的行为习惯培养,发现个性化康复方案对听障儿童的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针对性设计分阶段目标,并结合儿童的个体特质,康复方案有效促进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的提升。训练中系统性和阶段性的实施方法使周某能够逐步接受并内化新的行为模式 这表明,分步式干预策略在特殊教育康复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七、 参考文献

[1] 常玉林, 杜巧新, 王娜. 听障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研究[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4,22(2):182-184.

[2]黄蕾.家庭教育在听障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研究及策略[J].新课程,2020,13(35): 205.

[3]王娜,张晓丽,尹梦雅.听障儿童适应行为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22(2): 242-244.

[4]陈云凤.听障儿童不良习惯的研究及干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