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趋势

作者

彭鹏

南京通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地下工程领域也不例外。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作为获取地下空间信息的核心手段,在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维护等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化建设凭借其高效的数据处理、存储与共享能力,能够为地下工程测量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将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相融合,有助于提升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处理效率和应用价值,推动地下工程建设与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深入研究两者的融合趋势,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与策略,对提高地下工程建设质量、保障工程安全、促进地下工程领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

一、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融合的现状

(一)融合的基础条件

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具备多方面的基础条件。在硬件设施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量仪器设备日益智能化和数字化,如高精度的全站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接收机、激光扫描仪等,能够快速、准确地采集大量测量数据,并具备数据存储和传输功能。同时,计算机、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为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共享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在软件技术方面,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大数据分析软件、云计算平台等不断发展和成熟,为测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此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也在逐步完善,为两者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融合的主要应用领域

目前,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地下工程规划设计阶段,通过融合 GIS、遥感等技术,能够获取详细的地形地貌、地下空间信息,构建三维模型,为规划设计提供直观、准确的数据支持,帮助设计人员优化设计方案。在施工建设阶段,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测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结合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偏差,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在运营维护阶段,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地下工程设施进行实时监测,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实现智能化运维管理。此外,在地下管线探测、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两者的融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融合的关键技术

(一)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基础。在数据采集方面,除了传统的测量仪器设备,新型传感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地下工程设施的温度、湿度、压力、位移等多种参数,为工程监测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在数据传输方面,5G、物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测量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提供了保障。5G 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的特点,能够实现测量数据的实时传输,满足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的需求;物联网技术则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使测量数据能够自动上传至数据中心;卫星通信技术则为偏远地区或地下信号盲区的数据传输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融合的核心环节。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对海量的测量数据进行存储、清洗、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地下工程设施的运行规律、潜在风险等。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机器学习算法,可用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和异常检测,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地下管线的变形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提前预测管线可能出现的故障,为维护决策提供依据。此外,云计算技术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复杂的数据处理任务能够快速完成,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三)可视化与展示技术

可视化与展示技术能够将复杂的测量数据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GIS 技术能够将测量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空间分析,帮助用户直观地了解地下工程的空间分布和运行状态。BIM 技术则能够构建三维模型,对地下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模拟,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营维护等阶段,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和决策支持。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数据可视化的效果,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下工程的环境和状态,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更加真实的场景模拟。

三、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一)面临的问题

在融合过程中,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不同测量技术和信息化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标准和接口存在差异,导致数据兼容性和集成性较差,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困难。同时,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测量数据涉及地下工程的重要信息,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可能会对工程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在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各部门和单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此外,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既懂地下工程测量技术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二)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发展策略。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强对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推动不同技术和系统之间的数据兼容和集成。加大对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区块链等技术,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管理优化方面,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信息化建设行为,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高校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既具备地下工程测量技术知识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三)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将呈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测量设备的自动控制、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工程的智能决策和管理。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能够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与真实地下工程完全一致的数字模型,实现对工程的实时模拟和预测,为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此外,与新兴技术如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的融合也将为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地下工程领域向更高水平发展。

结束语

地下工程测量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是地下工程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升地下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融合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管理机制、培养专业人才,能够有效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积极探索新的融合模式和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推动地下工程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地下工程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助力地下工程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雷升祥, 汪珂, 李储军.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监测新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 2020, 64 (12): 101-107.

[2]李英芳. 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 5(06): 118-119.

[3]和孙文;葛浩然.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01.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