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探索
刘今
南京外国语学校明远初中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情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高效内化所学知识。同时,适时融入生活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真实环境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引入生活案例
融入生活情境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为了给学生打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要重视选择一些能增强带入感、亲近感且促进深度理解的生活案例,通过文字描述、视频片段、新闻播报、图片照片等方式呈现案例,结合案例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并积极展开观点上的碰撞。如在《让家更美好》一课教学时,可先于新课导入环节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一段家庭生活短视频,伴随着《常回家看看》歌曲直观呈现家人一起做饭、聊天、共同庆祝的画面,以此引发学生探讨如何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新知探索中,可通过案例分析为学生呈现家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实际教学中,先以短剧形式为学生呈现一则案例,画面中的主人公小明最近迷上了打篮球,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就去球场打篮球,妈妈希望他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总是唠叨他每天回家太晚。为此,母子俩常常会发生不愉快。结合这则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如果你是小明或妈妈,你会怎么做?你家中有类似的‘小摩擦’吗?你是怎样解决的?”通过分析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案例,指出亲情虽浓但会因个性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等产生矛盾,教会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进行有效沟通。接着,可继续为学生呈现“当家庭遇到‘坎儿’——考验与成长”的案例,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家庭凝聚力的重要性。在这里,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二、运用项目学习
项目式学习能让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为此,可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再提出驱动性问题,后确定项目目标与学习成果,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小组协作的方式实施项目计划,接着指导学生将项目学习中的探究结果转化为具体的项目成果,向其他同学分享。如在《法不可违》一课教学时,可先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闯红灯、随地吐痰、高空抛物等违规行为图片集导入新课,再向学生提出一个驱动性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法律、遵守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围绕这一驱动性问题向学生发布项目任务书——青少年守法护法小卫士行动。在项目式学习中,明确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探究生活中的违法现象来深入理解法律权威性,争做守法、护法好公民。具体落实项目任务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活动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有 4-6 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集日常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再利用教材以及老师提供的法律资料、网络平台等查阅与案例相关的法律条文,思考:“为什么法不可违?违法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本组的项目式学习成果制作“青少年法律风险提示与防范手册”,内容要包括常见违法行为的类型、表现、典型案例分析、相关法律条文解读以及具体建议等,再组织各小组逐一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点评。通过组织本次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下真正学会知法、守法、护法。
三、开展情境表演
课堂教学中可贴近现实生活为学生筛选一些场景,结合学生熟悉的场景为他们提供简单的剧本框架或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剧本,将与课程相关的法律条文、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到剧本之中,安排学生大胆展示剧本,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激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公民基本义务》一课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可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内容并思考公民基本义务,并选出 2-3 项与自身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义务,简要说明原因。接着,为学生打造一个“义务”剧场,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自由选择 1-2 项公民基本义务,结合现实生活创编并表演一个情景剧,直观展现履行或不履行义务的后果。剧本创作过程中,启示学生要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且易于表演的义务,并围绕义务设计情节、角色、立意。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情景再现几个同学在公园里写生看到有人乱扔垃圾、破坏花草,他们选择上前劝阻并帮忙清理的场景。情境表演结束后,请学生进行简要点评。最后,可结合剧本内容再次向学生强调相关公民义务的重要性,说明违反义务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可向学生提出一个任务即“通过情境表演,你对公民基本义务有了哪些更深刻的理解?”以此增强学生对义务的认识。
四、组织生活实践
组织生活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些生活情境,从中获得真实感悟。可围绕某个知识点精准定位具体的实践主题与目标,设计并组织指导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下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实践任务,解决问题。例如,在《共圆中国梦》一课教学时,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后,可组织系列生活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感悟和思考。首先,可紧密联系本节课内容向学生提供多个生活实践方向,包括科技强国梦,如参观科技馆、高新技术企业,了解更多科技创新成果;绿色生态梦,如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等环保志愿活动;文化自信梦,如参观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等,了解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健康中国梦,如参加慰问敬老院、到社区宣传健康知识等志愿活动,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和谐社会梦,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主动帮助弱势群体等。然后,请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自行确定一个感兴趣的实践方向,再合作制定详尽的行动计划,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按照计划开展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相关领域的具体工作。最后,要求各个小组认真整理实践资料,向其他同学分享实践中最深刻的印象,并结合实践经历谈谈自身对中国梦的深层次理解。
结论:综上可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生活情境更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高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实践中,为了高效融入生活情境,要重视引入生活案例,通过采取项目式学习、情境表演、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打造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高尚钊.生活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6):51-52.
[2]崔聪军.浅析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3(3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