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童海报视域下线绳活动的生活化实践与艺术化表达

作者

陈银缎

厦门市新景幼儿园

线绳是儿童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从鞋带、毛线到包装绳,其柔软、可塑的特性使其成为儿童探索与创造的理想载体。儿童海报作为一种融合视觉表达与信息传递的艺术形式,既能展现儿童的思维与情感,又能培养其审美与表达能力。将线绳活动与儿童海报创作相结合,既是对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践行,也是对儿童艺术表达形式的拓展。

当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材料选择脱离生活、创作过程过度成人化等问题,导致儿童的创造力与表达欲受到限制。线绳活动的生活化实践,强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其发现身边材料的艺术价值;而艺术化表达则注重尊重儿童的自主创作,通过海报呈现其独特的视角与想法。本文基于这一思路,从实践路径与表达形式两方面展开探讨,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创新提供思路。

一、儿童线绳活动的生活化实践路径

生活化实践是儿童线绳活动的核心,其关键在于将线绳材料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兴趣需求相联结,让活动回归生活本质。

(一)材料选取:从生活场景中挖掘线绳资源

儿童对熟悉的材料更易产生亲近感,线绳活动的材料应来源于生活场景。例如:日常用品中的线绳:如鞋带、口罩绳、毛线头、包装绳等,这些材料在家庭中随处可见,儿童在收集过程中能加深对“生活即素材”的认知;自然中的线绳类材料:如藤蔓、秸秆、树皮纤维等,带领儿童在户外探索时收集,既能感受自然之美,又能理解材料的多样性;废旧材料改造的线绳:如将旧衣服剪成长条作为“布绳”,将报纸卷成纸绳,在环保理念的渗透中培养节约意识。材料的多样化选择,不仅降低了活动成本,更让儿童意识到艺术创作无需依赖昂贵工具,生活本身就是创意的源泉。

(二)情境创设:以生活主题激发参与兴趣

情境是连接线绳活动与生活的桥梁,结合儿童熟悉的生活主题创设情境,能有效激发其参与动力。例如:“我的家”主题:引导儿童用线绳粘贴出家庭布局(如用粗绳表示墙壁,细绳表示家具),或用不同颜色的线绳表现家人的特征(如红色线绳代表爱发脾气的爸爸,黄色线绳代表温柔的妈妈);“节日庆典”主题:在春节、儿童节等节日,让儿童用线绳制作海报装饰,如用金色线绳粘贴烟花图案,用彩色线绳编织“礼物盒”,在创作中感受节日氛围;“解决生活小问题”主题:针对“书包杂乱”的问题,引导儿童用线绳在海报上设计“书包整理示意图”,用不同长度的线绳区分文具的摆放位置,将创作与生活技能培养相结合。生活化的情境让儿童感受到线绳活动的实用价值,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探索”。

(三)活动延伸:将线绳创作融入生活应用

线绳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创作过程,更在于成果的生活应用。例如:制作实用海报:用线绳装饰的“班级值日生表”“家庭作息表”,既美观又能发挥实际作用;生活装饰:将线绳海报作为房间挂件、礼物包装封面,让儿童在使用中获得成就感;活动延伸让儿童体会到“创作服务于生活”,强化了生活与艺术的联结。

二、儿童线绳海报的艺术化表达形式

线绳海报的艺术化表达,是儿童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尊重儿童的主体性,鼓励其用线绳的特性表达独特的想法与情感。

(一)造型表达:以线绳的形态传递创意

线绳的柔软、可弯曲、可缠绕特性,为儿童的造型表达提供了丰富可能。儿童通过对於线绳的剪、粘、绕、编等操作,在海报上呈现多样的造型:抽象造型:用杂乱缠绕的线绳表现“生气时的心情”,用螺旋状的线绳表现“旋转的摩天轮”,无需遵循成人的审美标准,重在传递内心感受;具象造型:用直线绳拼贴出“马路”,用曲线绳勾勒“河流”,用交叉缠绕的线绳表现“树枝”,在模仿生活场景的过程中理解线条的表现力;立体造型:将线绳一端固定在海报上,另一端悬挂小物件(如纽扣、羽毛),制作“会动的海报”,如用悬挂的线绳表现“下雨”,增加作品的互动性。线绳的造型表达没有对错之分,儿童在自由操作中逐渐掌握“用形态说话”的艺术语言。

(二)色彩表达:通过线绳色彩传递情感与意境

色彩是情感的直接载体,儿童对线绳色彩的选择往往与生活经验中的情感记忆相关联。例如:用红色线绳表现“热情”“危险”:在“消防宣传海报”中,用红色线绳勾勒火焰,传递“注意安全”的警示;用蓝色线绳表现“平静”“寒冷”:在“夏天的海”主题海报中,用深浅不同的蓝色线绳拼贴海浪,搭配白色线绳表现浪花,营造清凉意境;用多彩线绳表现“快乐”:在“生日派对”海报中,将五颜六色的线绳剪成小段,随意粘贴成“气球”,传递热闹欢快的氛围。教师无需干预儿童的色彩选择,而是引导其说出“为什么用这个颜色”,让色彩表达成为情感倾诉的渠道。

(三)组合表达:线绳与其他材料的融合创新

线绳与其他生活化材料的组合,能丰富海报的艺术层次,拓展表达维度。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线绳 + 纸张:用线绳将不同形状的彩纸串联在海报上,如用线绳悬挂“树叶形状的纸”表现“秋天”,纸与线的动静结合增强画面活力;线绳 .+ 自然材料:在“森林海报”中,用线绳缠绕树枝固定在海报上,搭配松果、树叶,营造自然质感;线绳 .+. 废旧物品:将瓶盖穿在线绳上,粘贴在海报底部作为“花朵”,用线绳连接瓶盖形成“花藤”,在废物利用中培养创新思维。材料的融合让儿童明白艺术创作可以打破界限,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成为表达的工具。

三、线绳活动生活化实践与艺术化表达的教育价值

儿童海报视域下的线绳活动,在生活化实践与艺术化表达的结合中,展现出多维度的教育价值。

(一)促进认知发展:在生活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

线绳活动的生活化实践,让儿童在观察、收集、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线绳的粗细、软硬,理解“材料特性”的概念;通过规划线绳在海报上的位置,提升空间认知能力;通过解释自己的作品,锻炼逻辑表达能力。这些认知的构建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源于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更易被儿童理解与内化。

(二)提升审美素养:在艺术表达中培养美感

艺术化表达的过程,是儿童审美素养提升的过程。从选择线绳色彩到设计造型,从调整材料组合到完善整体布局,儿童在不断尝试中逐渐形成对“美”的判断:有的儿童会发现“对称的线绳图案更整齐”,有的会意识到“少用几种颜色画面更干净”。这种基于自主探索的审美认知,比单纯的“美术知识讲解”更具生命力。

(三)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在创作中释放内心世界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线绳海报成为其情感释放的“窗口”。例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可能通过“缠绕紧密的线绳”表达紧张,活泼的儿童会用“跳跃的彩色线绳”传递快乐。教师通过解读作品,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内心,而儿童在“被理解”的过程中,也学会了用艺术方式与世界沟通。

结语:儿童海报视域下的线绳活动,以生活化实践为根基,以艺术化表达为途径,实现了“生活”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这种活动形式不仅让儿童掌握了线绳材料的运用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其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用艺术表达自我的勇气。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2]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王宁.生活化材料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0(3):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