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朱洁
工程质量监督站 江苏省南京市 221000
引言
土木工程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城市运行安全、居民生命财产保障及经济社会形象。随着工程体量不断扩大、施工复杂性加剧,传统依赖经验的质量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建设要求。近年来,一些工程项目频发的质量问题暴露出施工组织松散、责任界定不清、监管缺位等问题,对建筑行业的声誉造成一定影响。面对工程监管制度不断强化、建设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亟需从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及各方协同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质量管理重塑。本文基于施工各阶段特点,探讨提升项目质量的关键对策,以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一、土木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土木工程实际建设中,质量管理面临多个系统性短板。首先,项目制度执行往往流于形式。部分项目尽管在设计与策划阶段设定了质量目标和技术标准,但在实际施工中未能严格落实,存在监管节点缺失、检查流程走过场的现象。例如,基础开挖前未完成土质详勘,导致后期基础沉降、结构不稳的情况屡有发生。部分项目在图纸会审、施工交底等环节也存在形式化、流于表面的问题,质量策划与现场管理严重脱节。
其次,质量控制方式仍以传统人工巡检为主,数据化监测和自动预警手段应用不足。一旦现场施工出现偏差,往往因信息滞后导致问题扩散。此外,施工单位内部责任划分不清,不同工序衔接不畅,出现质量缺陷时责任归属模糊、推诿现象严重,影响整改效率和管理信誉。
施工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亦是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些一线作业人员未接受系统性技术培训,对施工图纸理解不到位,或技术操作不规范,直接影响施工精度和结构安全。同时,个别单位在工程推进中仍存在以进度压质量、材料采购中以次充好等违规行为,加剧了质量管理的压力与风险。
二、施工技术与材料设备创新对质量提升的支撑作用
施工技术和材料设备的现代化,是推动土木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建筑行业迎来了施工手段转型升级的窗口期。装配式建筑体系、BIM 建模、预制构件设计等新工艺在高层建筑、公共设施等工程中已逐步应用,提升了标准化施工水平,减少了因人为误差带来的质量波动。此外,地基工程中广泛采用旋喷桩、高压注浆等先进工艺,也有效提高了基础稳定性和施工效率。
在材料应用方面,绿色环保、高性能的新型材料逐渐取代传统低效产品。如高强耐腐钢筋、高性能混凝土、自愈合密封材料等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结构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施工现场的自动化设备,例如智能布料机、无人测量系统、机械手臂加工装置等,也在逐步取代传统人工操作,有效提升施工精度、降低误差率、优化作业安全。
施工信息化亦带来了质量监管方式的革新。通过引入 RFID 材料追溯、无人机现场巡视、视频监控平台与质量缺陷闭环处理系统,项目可实现施工全过程信息留痕、数据可视、问题可追溯。特别是在隧道、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高支模体系等高风险作业中,信息化手段极大增强了质量控制的实时性和针对性。技术手段与智能设备的融合,成为现代质量管理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
三、施工前与施工中阶段的质量控制策略
施工前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工程质量保障的第一道关口。此阶段应重点加强图纸审核、设计评审、施工方案编制及技术交底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实施路径与技术标准清晰可行。企业需在项目启动初期建立详尽的质量控制计划,明确分阶段目标、验收要点与责任分工。原材料采购方面应严格执行供应商准入与材料试验制度,从源头控制质量波动风险。通过组织施工技术培训、样板先行制度与施工样区试验,可提升施工人员对工艺标准的理解与执行力。
进入施工阶段后,需建立动态化、层级化的质量监管机制。现场管理人员应围绕关键工序开展日常质量检查,使用标准化记录表单和质量管理 APP 进行过程留痕。对如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防水施工等节点作业,可采用旁站监理、视频记录、数据采集同步进行的方式,确保实际施工与设计要求高度一致。
信息技术的介入尤为关键。例如,将 BIM 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集成,实施“计划—执行—反馈”的闭环控制,可实时识别偏差源并进行预警纠正。各级施工日志、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关键部位质控记录等应按规范归档,为后续交付及维保提供详实依据。通过多元手段联动,可有效提高现场质量管控的系统性与预控能力。
四、施工后阶段的质量交付与协同保障机制
工程进入收尾与交付阶段后,质量管理的重点转向竣工验收、资料移交及缺陷责任期保障等工作。在竣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依据国家规范及设计图纸,组织单项工程、单位工程与整体项目的联合验收。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共同参与,确保验收环节无盲区。隐蔽工程的复查、结构实体抽检、系统联调测试等是发现潜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必须全流程严控。
质量资料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责任追溯能力。施工单位应在竣工后完整移交施工图、工程变更单、检测报告、质量核查记录等技术资料,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可查可溯。项目投入运营后,应建立质量回访与维保制度,在缺陷责任期内定期巡视并跟进处理质量问题,防止微小缺陷演化为系统性问题。
在协同机制方面,应推动参建各方建立质量数据共享平台。平台可汇聚施工进度、质量抽检、问题整改与反馈信息,实现对质量状况的实时掌控与多部门协作。强化联席会议机制、质量联审制度及问责机制,有助于形成多方协同管理格局,减少质量责任真空和沟通成本。企业内部也应注重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传承,通过设立岗位轮岗、技术竞赛、师带徒等方式,夯实质量管控基础。只有管理、技术、人员三维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土木工程质量保障的目标。
结论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项覆盖全周期、多层级、多主体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亟需摒弃传统以经验为主的管控方式,构建以科技支撑、制度约束、协同运作为基础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在施工前、中、后阶段分别设置精细化控制手段,强化技术装备与信息平台建设,并推动全员质量责任制与协同机制落实,可显著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与运维安全性。未来行业应持续深化技术融合、制度创新与人才保障,推动质量管理从“被动修复”向“主动预控”转型,引领我国土木工程高质量发展步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崔浓辉.MJ 建筑公司 S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4.
[2]王雍筌.H 斜拉桥项目施工质量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24.
[3]毕艳冰.大天鹅科普馆改造项目质量管理优化方案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24.
[4]刘光煜.CC 地铁七号线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研究[D].吉林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