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音画交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美术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刘芳

石狮市银江华侨学校 362700

一、弦歌丹青入诗境:融合教学的时代新声

古诗词是中华文脉的璀璨明珠,传统教学模式中“字字求解、句句剖析”的解读方式,常使诗意沦为刻板知识。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下,将音乐的韵律、美术的意境融入古诗词教学,如同为千年诗词注入灵动的现代注脚。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能唤醒小学生的艺术感知,更能让传统文化在多模态体验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二、多维赋能的理论交响:融合教学的深层肌理

1.智能光谱的协同共振——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映射。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独特魅力。在小学课堂上,当《咏鹅》被改编成欢快的儿歌,音乐智能型学生能精准捕捉节奏韵律;让学生用彩色蜡笔描绘“小荷才露尖尖角”时,空间智能优势者能将抽象意境具象化。不同智能类型的小学生在音画融合中各展所长,实现认知维度的立体建构。

2.身体力行的诗意解码——具身认知的情境转。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即身体的活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用竖笛吹奏《咏柳》,手指触感与旋律节奏共同编织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以油画棒涂抹技法表现“两个黄鹂鸣翠柳”,手腕运动与色彩变化构建对春日意境的感知。这种身体参与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具身经验,实现深层认知建构。

3.艺术通感的美学共鸣——感官联觉的诗意转化。

艺术通感理论揭示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内在关联。王维“诗中有画”的美学特质,在小学生的简笔画中得到视觉诠释;杨万里活泼的诗风与轻快的儿童音乐韵律形成听觉呼应。当学生将《池上》改编成简单的钢琴曲,高低音区的转换实则是对诗意空间的音乐转译,实现多感官审美体验的交融。

三、诗乐绘的三重变奏:教学实践的创新范式

1.声韵流转:音乐赋能的诗意吟唱。

在小学《江南》教学中,教师摒弃传统单调的朗读方式,引入充满童趣的童谣风格。学生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等诗句,以拍手打节拍、跺脚配合节奏的形式,改编成朗朗上口的说唱童谣。他们还利用教室中的三角铁、木鱼等简易打击乐器,为吟唱伴奏,让这首古诗充满童真与活力。这种音乐化表达不仅加深了小学生对诗词的记忆,更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

2.丹青表意:美术浸润的意境重构。

在教授小学古诗《绝句》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拼贴画的方式进行创作。学生先用绿色彩纸剪出细长的柳枝,粘贴在画纸上,再用黄色黏土捏出小巧的黄鹂鸟,点缀在柳枝之间。对于“窗含西岭千秋雪”,则用白色的棉花表现出雪山的洁白与厚重。通过这种美术创作,学生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优美意境具象化,不仅是视觉呈现,更是对诗词空间结构的再创造。

3.音画协奏:多维融合的沉浸体验。

在《小池》的教学中,教师构建了“诗乐绘”立体课堂。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音乐组利用尤克里里和铃鼓等乐器,演奏轻快的旋律,营造出夏日小池的灵动氛围;绘画组用彩色水笔描绘“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画面,突出小池的静谧与生机;朗诵组则穿上古装,化身小诗人,伴随着音乐与画面,饱含感情地朗诵古诗。当音乐、画面与朗诵交织在一起,学生在多维艺术情境中深刻体悟到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融合实践的现实之困:教学场域的多维挑战

1.教师的“跨界焦虑”:专业壁垒的突围困境。

面对融合教学,部分小学教师存在“本领恐慌”。某调研显示, 63% 的语文教师坦言“难以把握音乐改编的适配度”, 58% 的教师对美术技法指导缺乏自信。这种专业局限导致融合教学常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深度融合。

2.资源的“孤岛效应”:教学素材的整合难题。

当前小学教学资源存在碎片化问题,优质的适合小学生的诗词音乐作品分散在不同平台,适配的美术教学案例稀缺。教师需耗费大量精力进行资源筛选与二次创作,而学校层面尚未建立系统化的资源共享库,制约教学实践的开展。

3.评价的“失衡天平”:多元标准的构建缺失。

传统“背诵默写”式评价难以衡量融合教学成效。小学生创作的诗词配乐、创意绘画等作品,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这种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导致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出现偏离,影响教学质量提升。

4.时间的“挤压困境”:课程节奏的统筹矛盾。

小学语文教学课时紧张与融合教学耗时较长的矛盾突出。某次小学公开课展示中,原计划 40 分钟的《静夜思》音画融合课,因环节设置过多压缩为 25 分钟,学生创作展示被迫取消,削弱了教学效果。

五、破局重构的创新路径:融合教学的提质策略

1.构建“跨界成长营”:教师能力的进阶培养。

建立“学科 + 艺术”双导师培训机制,邀请儿童音乐制作人指导诗词谱曲技巧,小学美术教师传授基础绘画技法。开展“融合教学工作坊”,通过案例拆解、实操演练提升小学教师跨学科设计能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2.打造“数字资源仓”:教学素材的智能整合。

开发适合小学古诗词融合教学的专属 APP,设置“童趣诗词歌库”“创意美术画廊”“小学教学案例”等板块。运用 AI 技术实现资源智能匹配,教师输入诗词主题即可获取适配的儿童音乐素材、绘画教程与教学设计方案,构建高效便捷的资源生态。

3.设计“立体评价网”:教学成效的多元度量。

构建“三维评价体系”:知识维度考查小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艺术维度评估其创作水平,素养维度关注文化感悟。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音画作品、创作日志,结合自评、互评、师评,形成动态发展性评价报告。

4.创新“弹性课时制”:教学时间的智慧调配。

推行“大单元教学”,将小学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美术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利用课后服务开展“古诗童乐坊”“创意绘画社”等社团活动,形成“课堂深度教学 + 课后拓展实践”的时间统筹模式,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六、结语

当童趣歌谣邂逅唐诗宋词,创意绘画对话古典诗境,小学语文课堂正经历着一场诗意的变革。音乐美术与古诗词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方式的突破。通过持续优化教学实践,构建更完善的融合体系,我们终将在童声吟唱与趣味绘画中,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三, 李四. 论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变革[J]. 教育研究,2023(5): 45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