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故障诊断与快速修复技术

作者

谭天能

临沧汇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677000

引言

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承担着向各类用户提供稳定电力供应的重任。在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作为连接电源与用电端的重要环节,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输电线路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故障,这些故障不仅影响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可能导致停电事件的发生,给用户带来不便甚至重大损失。因此,如何实现对输电线路故障的快速诊断与修复,已成为现代电力工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有效提升故障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许多学者和工程师们投入大量研究,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力求在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对输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定位与修复。

一、输电线路常见故障类型与成因分析

输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网络的安全与效率。常见故障类型包括:单相接地、相间短路、断线、异物挂线、绝缘子污闪、避雷器击穿等。

接地与短路故障:绝缘老化、污染闪络、外力破坏等都可能造成单相接地或多相短路。特别是在雷雨、大风、冰冻天气下,导线晃动幅度加大,极易发生跳闸或放电。

导线断裂与塔杆倾倒:线路长期受风蚀、覆冰、高温或张力过大等影响,导线易疲劳断裂,且沿海、山区高风速区域塔基不稳也易出现倾倒。

异物侵入与动物破坏:如风筝、树枝、鸟类筑巢等接触带电体,或小动物侵入配电变压器,引起短路或跳闸。

避雷器击穿与绝缘子故障:避雷器长时间运行后可能老化失效,在雷击时失去保护作用;绝缘子污秽积聚则可能在潮湿天气引发污闪,造成系统跳闸。

恶劣气候影响:雷击、风灾、雨雪冰冻等自然因素是输电线路故障的主要外部诱因。数据显示,在高雷暴日地区,输电线路故障率可比平原地区高出 30% 以上。

因此,全面识别和分析上述故障类型及成因,是开展智能化诊断和高效修复的前提基础。

二、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技术现状

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升级,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正经历从 “事后补救”到 “事前防御” 的深刻变革。基于传感器的状态监测系统通过在导线、绝缘子、塔基等关键部位部署温度、电流、电压、振动等多类型传感器,实现对线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系统通过算法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一旦出现电流剧烈波动、设备异常振动等情况,便能迅速识别故障隐患并发出预警,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无人机巡检与图像识别技术凭借其灵活高效的特点,成为复杂地形区域输电线路巡检的重要手段。搭载高分辨率红外摄像与激光雷达的无人机,能够深入山区、跨江跨湖等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对线路进行全面检测。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无人机可对拍摄图像进行智能分析,精准识别断股、放电痕迹、绝缘破损等隐患,识别准确率超过 90% ,大幅提升了巡检的效率与精度。

智能建模与在线仿真分析依托电网拓扑结构和线路历史运行数据,构建起数字孪生模型。该模型能够通过异常波形识别与电气量反演算法,快速定位复杂电网中的故障点,尤其在应对并发故障、级联跳闸等问题时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为运维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气象 - 电力多源融合预警平台将雷达、风速、湿度、温度等气象数据与电网监控系统相结合,实现了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故障预测。通过 “雷击预警 + 自动跳闸 + 线路暂时转供” 等一体化机制,在雷雨、大风、冰冻等恶劣天气来临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天气因素对供电连续性的影响。这四类技术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电力系统向更智能、更可靠的方

向发展 。

三、输电线路快速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现代输电线路故障修复逐步向 “智能辅助 + 无人作业” 模式过渡,四类关键技术推动着行业变革。新型多旋翼无人机在输电线路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能够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完成导线异物清除、绝缘子检测、轻度导线接头加固等作业。相较于传统人工方式,无人机单架次作业效率可提升 3-5 倍,有效解决了高山、高温、高空等高危环境下的作业难题。

带电作业机器人通过绝缘、防电弧、防静电等设计,具备在 220kV及以上高压线路运行的能力。该机器人可执行带电检测、放电清理、螺栓紧固等精细化操作,降低人工带电作业风险的同时,显著缩短线路停电时间,提升供电可靠性。

配网抢修一体车集成故障定位仪、电缆测试仪、绝缘检测仪等设备,与故障定位融合系统相结合,针对配电网跳闸、低压短路、低空障碍等常见故障,可实现故障快速定位与现场修复,通常 30 分钟内即可完成故障恢复,大幅提高抢修效率。

自动重合闸与隔离切换装置广泛应用于配电线路,当瞬时故障发生时,该装置能自动隔离故障区域并尝试恢复供电;面对永久性故障,则可精准定位故障区段,为运维人员后续检修提供准确信息,保障线路供电的稳定性。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为输电线路故障修复提供了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

四、智能化输变配电技术的前景与挑战

智能化输变配电技术通过整合前沿科技,实现对电力系统从数据采集、故障诊断到预警控制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然而,高昂的系统建设与维护成本成为首要障碍,在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地区,传感器部署及设备运维的资金投入远超常规水平。数据标准化缺失加剧了平台协同难度,不同厂商设备的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不统一,致使电网各环节信息难以互联互通,智能调度效率受限。人力资源层面,一线运维人员对智能化系统的操作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加之部分单位缺乏标准化操作规范,影响技术应用效果。同时,智能化设备的网络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电力数据泄露与恶意攻击威胁着系统稳定运行。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可通过推广边缘计算技术,在设备端完成数据预处理,减少云端传输压力与成本。建立统一的数据建模标准,打破设备间的技术壁垒,促进信息共享与协同调度。设立地市级 AI 调度指挥平台,实现区域电力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通过技术革新与管理模式升级,逐步构建 “感知 — 诊断 — 修复” 的智能闭环体系,全面提升输配电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与响应效率,推动电力行业向智能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五、结论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输电线路故障诊断与修复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智能化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修复的效率。未来,随着新能源的普及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智能化输变配电技术将成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输变配电技术将在未来的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进一步提升故障诊断与修复技术,我们有望实现更加高效、稳定和安全的电力供应。

参考文献

[1]戴虹,钟山.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设备安装关键技术研究[J].流体测量与控制,2024,5(06):99-102.

[2]李斌.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策略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4,(22):101-103.

[3]王钰鸣.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分析[C]//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 2024 年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202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