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困难与对策

作者

李哲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周口市,466000

摘要: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是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实施精准资助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精准认定贫困学生,不仅能够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还能够确保资助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困难;对策

引文:当前,高校在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和模糊性。虽然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帮扶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贫困生的认定依然是相关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其中存在的问题会影响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此外,贫困生的心理弱势和自尊保护问题也是认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是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困难

1.材料审查需完善

首先,贫困学生证明开具流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部分生源地区民政部门或村委会受制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对贫困生申请材料审查不严格,缺乏实质性的入户了解,只要提交申请表,即便家庭实际收入超标,也可以获得贫困证[1]。其次证明材料容易被篡改或伪造。家庭收入证明,包括工资单、纳税证明可以通过伪造的方式来作假,或者虚假开具失业证明来强行达到贫困标准。部分家庭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虚假低保证明,或者利用政策漏洞骗取资助,以上这些问题主要出在跨区域协作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高校和生源地存在信息割裂的现象,导致资料真实性存疑。但随着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上情况将有所缓解。

2.监管机制建设不完善

首先,高校很难对每一位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核实,导致部分虚假信息没有能够及时发现,仅凭书面材料来判断其贫困状况,往往和实际情况有一些出入。其次,监督过程缺乏透明度。贫困生的认定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指导,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也缺少公开的评定环节,这会导致贫困生的认定模式较为封闭,使不正当行为得到滋生,往往有些环节受到人情干扰,缺乏应有的公平性,使真正贫困的学生无法得到资助。同时,缺乏举报机制和反馈机制建设。现有的监督机制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学生骗取资助或恢复资助资金的行为,即使有学生发现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举报,从而助长了不良风气。此外也缺乏后续的跟踪和监督,对于贫困资助的具体使用情况缺乏持续性的关注,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3.如何保护学生自尊是难点

在贫困生认定中如何保护学生隐私一直是该项工作的难点,贫困生个人信息理论上应该公开,这导致了学生自尊的保护陷入两难的境地。为了获得资助,学生不得不公开自己的痛处和隐私,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个人自尊心的侵犯,这些信息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不仅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让学生自揭伤疤,更容易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讨论。在以往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缺乏有效的隐私保护措施,在公示名单时,尽管隐匿了学生的姓名,但是公布了家庭住址和出生信息等个人化标签,仍然可能导致隐私被曝光。这一难点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有违贫困生资助的初衷,也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不尊重。

二、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的对策

1.严谨的审核材料,提高资料真实性

贫困生认定从严谨的资料审核开始。首先,在资料审核的初步环节,要求学生提供由户籍所在地、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并且要经过乡政府或民政局的盖章确认,证明材料中应仔细说明家庭经济实际状况,包括家庭成员、年收入等关键信息[2]。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往往会附随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需要如实填写,并由家庭所在地的相关部门盖章。有申请需求的学生需要提供相关证件的复印件作为辅助证明材料,例如家庭低保证和残疾证,同时要求学生准备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验证其身份和家庭关系。

其次进行材料复审,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学校可以对贫困申请学生所在地的村委会、居委会或民政局进行电话咨询或邮件问询,核实贫困证明的真实性,调查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接下来将学生提交的各项材料展开对比,查看是否存在矛盾或不合理之处,如果有证明自相矛盾之处,需要谨慎对待。对于材料的最终审查则需要由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最终评审,确定评审结果,建设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详细档案,记录资助情况,便于后续跟踪。此外,辅导员也可以通过班会和讲座的形式加强诚信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2.完善贫困生监督检查机制

首先,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需要改进方法,建设“线上审查和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机制,打造多元化的信息核查体系,确保贫困生的认定精准性。收集民政部门等政府平台的公开数据,对家庭低保信息等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完成贫困生的初步筛查。对于存在疑问的申请学生需要实地调查走访,委托生源地街道办和村委会进行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核查双保险。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特殊案例,防止人为主观判断产生的偏差。

其次,要建设“异常消费行为预警模型”,对学生的动态消费行为展开监测,对于多次奢侈消费的学生要重点排查,谨慎核查其经济情况。例如频繁购买高端电子设备或者频繁出入高额消费场所的学生,都是重点核查案例。同时,要对贫困生的评选流程进行评议公开化,辅导员、学生代表、家长代表三位一体,形成评审委员会,全过程记录评审过程并存档。理论上贫困生的名单需要全校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监督,当然需要保护学生隐私,采取人性化的方法,学生内部也可以组建诚信监督小组,对贫困生认定的过程进行旁听和质询,确保程序公平。

除此之外,要打通举报机制,建设反馈闭环,开通线上举报平台。例如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中开辟举报窗口,或设置匿名举报邮箱,对于已经查证的虚假申报的学生,立刻取消资助资格并追回资金,将其行为纳入校园诚信档案,后果将影响学生评奖评优和就业推荐,情节严重者要给予纪律处分或者媒体曝光,对学生形成威慑。

3.做好贫困生隐私保护

贫困生认定工作要加强对学生隐私和尊严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教育公平,在保障资助精准性同时最大限度维护学生的人格自尊。首先要用信息化手段监测代替传统的信息公开,可以通过扶贫办和民政部门获取的资料数据,通过对比和识别,自动定位贫困生,减少学生自主申报的隐私暴露风险[3]。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匿名资助平台,加密存储学生个人信息资料,仅学校授权人员可访问敏感数据,也可以开发AI智能分析系统,通过消费数据,综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对学生的经济实际状况开展动态评估。

要建设分级认定机制,不要把学生的信息全部公开。根据贫困程度,可以将贫困生进行分级,特别困难的学生无需个人申请,直接通过数据匹配发放资助,一般贫困生经过匿名评审,公示结果但不公开细节,对于某些自愿公开信息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激励。此外,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细节中,需要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贫困对比或贫困公开演讲,还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重塑他们的价值认同。丰富贫困资助形式,由单一的金钱发放过渡为多元化的机会资助,例如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技能培训,由输血式帮扶变成造血式赋能,通过隐形资助,助力贫困生的个人成长。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历来存在一些难点,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突破传统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性,完善贫困生监督检查机制的建设,严谨审核贫困生申报资料,提高资料的真实性。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贫困生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1]赵丽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3):235-236.

[2]成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24-25.

[3]马耀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2,31(30):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