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洪丹 杨琳(通讯)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保定071500
摘要:诊断学教学在基础课程教学与临床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连接性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从传统诊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理论教学中还是实验教学中均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出更为优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就需要注重加强对诊断学教学的改革。本文针对传统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具体改革与实践的策略,希望本次研究对诊断学教学改革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改革;学生
引言:诊断学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繁杂,并且对学生的查体技术、分析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然而在传统诊断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对实验教学的重视,而在开展诊断学理论教学时,不管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均较为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有效策略的实施,大力实施教学改革,以此更好的培养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的医学人才。
一、传统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传统诊断学理论教学的弊端
以往教师在开展诊断学理论教学时,为了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会利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实施教学,从表面上来看,学生的知识系统得到了完善,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由于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状态,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空间去消化和吸收教师传授的诊断学理论知识,学生很容易出现溜号、走神和跟不上教师教学节奏的情况,教学效果较差。并且长期以往,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诊断学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
(二)传统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实验教学是诊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然而在传统诊断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了有充足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实验教学活动的安排较少,一般都是在完成一章节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再组织开展1到2课时的实验教学活动,并且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较为单调[1]。例如:教师在开展“体格检查”实验教学活动时,通常会先组织学生观看体格检查的视频,然后利用仿真模拟人为学生演示心肺腹检查操作,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然后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较多,很难确保所有的学生均能够完成的观看到教师的演示操作,并且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操作的规范性也难以得到保证,实验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二、诊断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目前诊断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与医学岗位工作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仅仅是按部就班的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前临床医学岗位所需的人才。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基于临床医学岗位需求,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以患者的接诊为切入点,以临床医学工作人员的工作为主线,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次,教师应定期的深入到医院针对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对工作人员的能力需求展开调研,以此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最后,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将整体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诊断与鉴别等,并针对各个教学模块设计多项学习项目,主要包括问诊、体检诊断、实验室诊断、影像诊断以及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等,同时针对不同的学习项目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
(二)借助“互联网+”改革诊断学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进行诊断学教学改革时,应加强“互联网+”的运用,积极的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借助“互联网+”改革诊断学教学,并非是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完全的替代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既要突出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的主导与监督作用,同时还需要突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第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也可对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第二,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下载其他学校有关诊断学的网络精品课程等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线上学习[3]。第三,教师还可针对诊断学的重难点知识内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反复的进行观看、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将典型的真实案例发放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症状学中的疼痛”这部分内容时,可将有关疼痛的真实临床案例在课前发送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疼痛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以此在促使学生更加系统化的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对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教师在实施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全面的认识到实验教学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加强对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首先,教师应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亲自动手进行操作[4]。其次,教师需结合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对实验室的设备、设施进行更新与完善,力争确保每一名学生均有足够的空间独立完成实验。并定期对实验设备、仪器进行校对与维护,避免因为实验设备、仪器存在故障或者偏差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在诊断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与监督者的重要作用,但不可过多的干扰学生的实验操作,应让学生自主的独立完成实验,对于学生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及时做出纠正,以此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诊断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认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积极的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对教学的改革,以此更好的实现高效、高质量诊断学教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秦岩,刘斌,梁思,等. 以OBE为导向的多元教学模式在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16(1):10-13.
[2]潘运宝,母雯婷,毛哲,等.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践探讨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思路[J]. 医学新知,2024,34(12):1430-1440.
[3]林盼盼,张晓磊,吴仁华. 人文视域下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J].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24,12(3):188-192.
[4]杜雪飞,梁红艳,薛丽,等. 以系统-器官疾病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体系改革的调研[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16(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