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匠心筑梦新时代 砥砺前行谱华章

作者

赵芮

陕西省商贸技工学校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

大匠不斫、兀兀穷年。匠心之韵,不止在于雕琢艺术和手工,“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匠心,成为专业精神的中国式表达。匠心是一种坚持,一种倔强,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在讲求效率、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始终如一。这种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国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子。

一、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战略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脚踏实地、披荆斩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以坚定的信心、坚实的步伐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硕果累累的背后,不仅仅依靠党的正确领导,更是一代代“匠心人”接续传承、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伟大壮举。经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国情和社情取得举世瞩目的变化,由相差甚远的工业弱国,变为现在位居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工业能力的蜕变有目共睹,一系列伟大成就让我们国家地位和综合实力取得质的飞跃。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之路,必须重视作为强国之路的基石——‘匠心人’的地位。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正确方向指导,助力我国工业事业在信息化水平、效率效益、自主创新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等多方面夯实基础、实现飞跃,着力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但,这一战略目标由理想变为现实,不仅仅依靠正确的领导和周密的计划,更要求足够的人才和充足的实力做支撑。其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得人才者得天下,没有人才的工业发展之路必定是无根之木,不会发展壮大。“匠心人”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各有千秋,在我看来,它是对在自己领域、自己行业里孜孜不倦、攻坚克难、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平凡人。正是这些平凡人,做出一桩桩不平凡的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坚持为国家工业事业的发展,默默无闻的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这些平凡人,对自己平凡岗位的坚守,以过硬的技术,优秀的人品,去磨炼心性、打磨技术,实现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工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战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工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紧缺型、急需型人才,重视人才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社会保障、生活帮扶等一系列至关紧要的问题,努力让人才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的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当然,人才工作并非是单一主体、单一战略、单一层面的,而是需要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齐心协力,多措并举的合力奋斗,从重视培养、转变观念、积蓄人才三个方面群策群力,因地制宜。

二、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平衡发展。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834万;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874万;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909万;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1076万。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今年已经突破1000万,足以反映高等教育扩招已是大势所趋。但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不均衡,发展质量的不平衡,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短板,同样也是培养人才的掣肘。

从当前经济发展现状、教育体制机制的不足、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情方面考虑,需要打破当前固有的教育体制,创新普通高等教育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课程设置,让学生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操的人才,同时,推进职业教育师资和招生规模规范有序的发展,加强对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逐渐改善当前“得过且过、荒唐度日”的懒散学习和生活作风,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有能力、有本事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从而使职业教育转变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强国战略目标输送人才的关键阵地。

立足区域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地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法规,按照“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基本定位加强依法统筹。在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的高校分类体系框架下,构建区域性的普通高校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体系。依法制定跨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政策创新的评价导向制度,鼓励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推进跨系统教育资源的整合。

三、多措并举做好人才保障工作,蓄力发展人才力量。

最近一则新闻上了热搜:中科院老天文学家蜗居13平米筒子楼。这样的事件不仅仅是个例,更体现的是我国目前人才待遇问题已经比较凸显,对于人才保障的事宜已经是不容拖延的程度了。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我们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对于工匠级青年人才,要积极的予以支持和培养,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政治待遇、完善高技能领军人才奖励体系,全面落实高技能领军人才惠才制度。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从实际出发,逐步完善人才市场的配套建设,在工资待遇、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开发科技项目,创造适合高级人才工作与生活的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要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在鼓励人才创业方面,要抓好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四、传承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我看来,袁隆平坚持研究杂交水稻技术整整55载,这是工匠精神;李万君坚持用一把焊枪捍卫中国制造整整32载,这是工匠精神;王震华坚持用全卯结构复刻天坛祈云殿整整5载,这也是工匠精神。两弹元勋,国士无双;大国工匠,赤子之心。我心中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有这样一群工匠,他们是故宫的文物修复者,他们是行走在故宫的一群做着不普通工作的普通人,他们让故宫从深沉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与保有者,变为一个供当下人施展拳脚和情怀的工作平台。他们没有高谈论阔,只有扎扎实实,以“匠人”之赤诚,做好本分,这就是我心中的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工匠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砖一瓦,一凿一砌,让全身的心血用在工作上,其中的艰辛历历在身而不跟别人说。更有一些人终究一生都没人知道,受人辱骂,亲人疏远,朋友离去,身后的辛劳数年还没人知晓,为了自己一生的信仰放弃了所有的荣誉,这不就是工匠精神?不把富贵看成喜事,不把贫穷看成悲事,这不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辉煌。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以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时刻发扬开拓创新、用心进取的工匠精神,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必须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