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面向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
窦璐 陈雅雯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1,重庆 400054 重庆市江北区公安局2,重庆 400020
摘要: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旨在应对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格局和社会产业变革,探索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新范式。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定位与国家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相吻合,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属性与国家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建设相适应。但还存在课程设置与服务产业发展融合不足、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衔接不畅、师资队伍与服务产业发展配置不足等困境。为此,我国面向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应设计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结构化课程体系,构建“学科优势+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学科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业学位;交叉学科
一、面向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定位与国家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相吻合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增“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类别。学者指出:“专业学位最早发源于美国,是一种为满足特定职业领域需求的高级职业学位。”1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正式面向应届生招生,这表示我国正逐步完善以满足职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分类培养举措,推动我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进入规模化、体系化发展新阶段。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确立服务产业链、匹配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在明确知识产权法学属性的本体基础上,既着力对接产业所需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需求,又正视市场以经济利益竞争为本质的职业需求事实,根据《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47.7%企业表示高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紧缺2。因此,学界乃至实务界普遍形成共识,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2.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属性与国家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建设相适应
根据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知识产权专业学位设置是为了有力支撑我国产业发展,探索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人才协同培养新范式。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属性包含服务产业发展的理工科知识基础、应用型职业能力、创新驱动素养核心要素。与此同时,基于创新驱动战略部署,我国创新生态建设布局包括“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开放合作”等多项举措。这其中,表现出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多学科背景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作用,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应用属性对我国产业创新生态发展的保障作用,以及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创新属性对我国制度协同创新的赋能作用。具言之,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与国家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建设相适应,具体体现在:产业技术与知识产权融合的人才供给,以及技术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全链条融贯的专业队伍建设。我国产业升级对知识产权人才全链条融贯迫切性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突破桎梏。
二、面向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1.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服务产业发展融合不足
截止2024年12月,我国共有25所高校获批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招生。其中,十所高校明确设置了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如华东交通大学开设知识产权管理方向,同济大学、上海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及其他高校分别开设国际知识产权治理、新技术知识产权法学、国防知识产权特色方向。基于专业硕士学位具有应用导向和学科交叉的本质特征,服务产业发展、突出教学特色的系统性课程设置方案在实践中尚未形成统一。因此,一方面,产业领域多元化学科属性与课程的局限性选择,在平衡知识产权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时,需要进一步论证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这些课程与所属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仔细考量。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与理工科课程的跨学科交叉边界在范围划界、方案设定上仍面临标准化不足问题,导致学科交叉的理论方法、教学目标不统一。总言之,基础专业课程与服务产业发展的特色课程结构以及“理工科+知识产权”的跨学科交叉仍需予以健全。
2.知识产权专硕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衔接不畅
我国学术界乃至实务界就知识产权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坚持服务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实践需求导向,培养能够解决知识产权实务问题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3。囿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性、颠覆性与创新性特征,技术迭代赋能新质生产力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规律,这要求知识产权专硕人才既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必须具备与新兴产业领域相适应的前瞻性思维、战略性谋略以及创新市场实践能力。在全面探索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建设与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也必然面临知识产权专硕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衔接不畅的问题。目前,以“法学+知识产权+其他学科”“管理学+知识产权+其他学科”抑或“知识产权+理工学科”等培养范式正被我国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而积极探索。然而,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仍无法从既有范式中以成熟的实践培养方案呈现。
3.知识产权专硕师资队伍与服务产业发展的配置不足
有观点指出,知识产权专硕人才需紧密结合产教融合培养方式,面向服务行业发展,从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机制切入,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质量4。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首次使用“产教融合”概念,即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进行紧密链接。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双元育人模式,强调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教融合,服务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升级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知识产权硕士人才对接产业发展的培养实践历经十余年探索,现有较为成熟的校外行业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等人才培养机制。但应当明确的是,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导师、高新技术企业老师、政府部门导师等师资人才的供给,仍然无法解决知识产权专业硕士人才多元化结构、产教融合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知识产权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多元学科背景与服务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尚需在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中予以完善。
三、面向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的路径构建
1.设计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方向的结构化课程体系
面向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正趋于跨学科化、实务化、国际化、特色化演变趋势。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课程应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与高校优势学科紧密结合的特色培养课程。笔者认为可考虑构建学科化和非学科化课程结构体系,并在体系内部进行模块化课程构造设计。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基础,培养服务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所需的人才。注重学科化课程设置的基础知识学习,合理设计非学科化课程的特色知识产权课程,树立开放性、跨学科性、前沿性课程设置理念。此外,专业化、多元化、模块化课程,在确立以学科优势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课程构建中,跨学科课程配置、跨学科边界厘定、跨学科理论研究方法论课程也需为必要组成。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应确立交叉学科范围广度和服务产业发展的特色知识产权专业内容深度的双元维度,构建既覆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又能满足未来技术发展中产业领域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2.构建“学科优势+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面向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必须能够助力新兴产业增长、支撑未来产业革新。笔者认为应构建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学科优势+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一方面,根据未来科技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特征,在跨界融合知识产权和产业知识的全过程培养体系中,注入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全链条实务培养环节。这旨在培养能够促进卡脖子技术突破的知识产权创造人才、支撑基础技术与前沿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领技术转移转化的知识产权运用人才。另一方面,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中,培养知识产权专硕人才战略布局、纠纷应对能力。我国高层次、自主人才培养应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导向5。“优势学科+服务产业”主导型的产教融合培养,要求知识产权服务企业、科技型企业、政府部门参与,分享前沿技术、解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实务。
3.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学科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
现阶段,主要以传统法学学科抑或管理学学科等单一学科为核心构成的师资队伍正面临新兴产业发展的冲击。面向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需切实实现学科交叉培养,从知识产权视角出发,塑造学生与产业领域相契合的实务能力和交叉思维。因此,师资队伍应具备预判新兴产业发展、新业态变革、新技术突破的综合能力。我国应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学科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首先,学科交叉背景专职师资队伍在专业基础、实务水平、科研能力等维度上应具备其多元性与跨学科性。知识产权交叉学科背景专职师资需能够实施特定产业技术领域的学科交叉教学与科学研究,深入培养知识产权专硕人才运用多学科知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其次,专职师资队伍还应重视知识产权基础学科、特色学科师资构成比例。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管理等产业行业领域基本需求,配置师资,保证知识产权专硕人才培养的学科平衡性。
窦璐,法学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33121)、重庆市教委社科项目(23SKGH269)和重庆市教科院厅局级社科项目(K23YY2110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雅雯,重庆市江北区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民警。
参考文献
1.李安萍、胡秀英.中美专业学位的产生、发展及其文化因素——兼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化问题[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06):101-109.
2.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EB/OL],https://www.cnipa.gov.cn/col/col61/index.html#mark,[2025-02-6]。
3.黄玉烨、关春媛.知识产权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3):67-74.
4.刘慧.新时代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的现实需求、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J].传播与版权,2024,(08):98-101.
5.申国昌、贺鹏丽.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逻辑、规格要求与重要路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1):31-37.
窦璐,法学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33121)、重庆市教委社科项目(23SKGH269)和重庆市教科院厅局级社科项目(K23YY2110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雅雯,重庆市江北区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