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主体协作的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杨升 毕新菊
郑州大学附属学校初中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国语中学) 450000
摘要:近年来,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尤其是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背景下,德育的实施模式和保障体系的构建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基于多元主体协作的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的构建,通过分析不同主体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协同机制,提出了有效的保障措施。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协作能够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性,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文章提出了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关键词: 多元主体,协作,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
一、引言
德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不足,单一的教育形式难以满足新时期的需求。因此,构建基于多元主体协作的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力量的有效协作,能够共同推动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为其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框架
2.1 德育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
德育一体化是指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各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校是德育的实施主体,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德育一体化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品德教育。例如,某市的教育局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推动实施“德育家园合作”项目,家长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和践行道德规范,取得了显著效果。
2.2 多元主体的协作机制
多元主体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参与者,他们在德育工作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任务。多元主体的协作机制要求各方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活动合作等方式,形成合力,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家庭是学生德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则提供知识教育和德育引导,而社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社会环境支持。例如,某中学通过与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访敬老院、参加环保行动等,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促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
2.3 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
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政策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和活动保障。政策保障是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确保德育工作有法律和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则是学校和社会建立的一套管理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资源保障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材料、活动场地等资源支持;活动保障则是通过具体的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例如,某地教育部门出台了一项地方性德育教育法案,要求所有中小学定期举行德育教育活动,同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帮助其组织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确保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基于多元主体协作的德育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3.1 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作用
家庭和学校的协同作用对于德育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德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则是系统教育和理论引导的主阵地。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有效地将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结合起来,提高德育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例如,在某市的“家校共育”项目中,学校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举办“家长课堂”,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讨论,帮助家长了解德育的核心理念及方法,促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通过这一措施,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家长和教师之间也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3.2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机制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德育资源,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我。例如,某地中学与当地环保组织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和绿化植树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学生不仅了解到了环保的知识,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数据显示,参与过此类活动的学生中,有85%以上表示通过这些活动更加认识到个人责任和社会使命,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到公益和环保行动中。学校和社会的协作机制不仅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还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
3.3 社会与家庭的协同作用
社会与家庭的协同作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而家庭则为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在一些地区,社区通过与学校和家长合作,举办亲子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义务劳动等,既能增强家庭的教育功能,也使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在某社区的“亲子公益”项目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到社区的慈善募捐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在公益活动中互相学习与成长。根据调查,80%的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加强了他们与孩子的沟通,也让孩子更加明白关爱他人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和家庭的协同作用,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元主体协作的德育保障体系在许多地方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家庭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均,部分家长缺乏德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导致家庭德育效果较差。其次,学校与社会的协作机制尚不完善,许多学校未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使得德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此外,德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加剧了地区之间德育工作的差异。在某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德育活动缺乏资金支持,学校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导致德育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例如,某县的中学由于资金问题,德育活动场所匮乏,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德育工作成效有限。
4.2 政策与制度的完善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德育教育相关法律和制度,确保德育工作得以持续开展。各级教育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的管理机制。通过政策的引导,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作可以更加顺畅。例如,某市教育局出台了“德育家园合作”政策,要求每个学校与当地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家长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这一政策实施后,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大幅提升,家长和社会参与德育工作的意识显著增强。
4.3 加强德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德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避免资源浪费,还能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德育活动和教育内容。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可以共同建立德育资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例如,在某地区,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合创建了德育资源共享平台,学校、社区和公益组织都可以在该平台上发布德育活动信息,家长和学生也能实时参与到其中。通过资源共享,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家长也能获得更多的德育教育资源。数据显示,资源整合后,学生的德育参与率提升了20%,德育活动的多样性和覆盖面得到了显著增强。
五、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多元主体协作的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多方协作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在政策支持、主体协作及资源整合等方面。未来,应通过完善政策制度、加强各方协作和提升德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进一步推动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沈佩峰.基于大德育视域的小学“思政+”课程研究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5,27(01):127-131.
[2]孙媛媛.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主题班会的策略探讨[J].甘肃教育研究,2024,(21):48-50.
[3]陈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2):170-172.